要聞港聞

龍七公:砸鍋賣鐵能化解地方債嗎

去年底,北京下發文件,對12個高負債地區,在進行政府性投資項目方面做出嚴格限制,當中包括天津、重慶兩大直轄市,以及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西南的雲南、貴州、廣西,西北的青海、甘肅、寧夏等。一律不得新建或改建擴建高速公路、機場、地鐵、產業園區、樓堂館所等。只有教育、衞生、養老等少數民生項目保留在「綠燈」之列。
這份史上「最嚴控債令」,顯示當下地方債務的嚴峻形勢。多年來,投資、消費、出口被稱作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每當經濟乏力,保增長形勢嚴峻時,更往往是投資先行,尤以「鐵公機」即鐵路、公路、機場為代表的重大基建項目為主。譬如2008年刺激經濟的「4萬億」,就是優先投向「鐵公機」。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基礎設施速度之快,獨步全球,獲得「基建狂魔」之稱。客觀來說,大規模基建對改善交通、提高物流效率、便利工作生活,發揮巨大作用,經濟發展貢獻不可忽視。這也是對以往短缺時代的彌補。基於經濟發展預期,在道路、市政等方面適度超前規劃建設,也無可厚非。
不過,關鍵就是要真正以科學精神拿捏好「適度」。否則,好大喜功地鋪攤子,不僅將造成巨大浪費,也將帶來巨額負債。不少地方投資數百上千億元人民幣的新區,高樓鱗次櫛比,道路四通八達,然而人煙稀少,淪為「鬼城」。一些城市的地鐵也因客流過少,車廂空空如也,被譏為「椅子運輸車」。
「鐵公機」等政府性投資所以備受青睞,一來,拉動經濟數據的效果立竿見影;二來,這些項目都是一些體量大、規模大的地標性項目、形象工程。在以GDP論英雄的考核指揮棒下,最容易出政績,繼而升官發財。所以,雖然官方一再調控,然而地方的投資衝動,從未真正得到遏制。
扶持民企 重振活力
為了滿足龐大的投資需求,各地一方面利用「前門」,即正常的財政通道來集資;另方面大開「後門」,設置各類融資平台,名為公司化運作,實則代表政府出面圈錢。這是地方債一再膨脹的重要原因,此類隱形債務佔據了大頭,且滋生諸多腐敗。近年已有上百位各地國資控股公司、融資公司、實業投資公司的「一把手」落台。
鍋裏的米、池子裏的水就這麼多。這個碗盛多了,這塊地澆多了,別的碗、別的地就要空了、乾涸了。大量資金流向投資性項目,造成其他行業資金枯萎,民企發展舉步維艱,民生欠帳愈來愈多。在房地產一蹶不振後,地方財源幾近枯竭,債務風險更突出。官方文件甚至喊出「砸鍋賣鐵全力化解地方債務」的口號。這是一件好事。當前,中國經濟最缺乏的不是一條公路、一個機場,而是失業高企,民企嗷嗷待哺。在最嚴控債令之後,若能將有限的寶貴資金,投入扶持吸納就業的中小企業,減費降稅,激發民間信心和活力,那將是中國經濟之幸。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