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自成一家:議會外交有苦自己知

繼早前太平洋島國瑙魯與台灣斷交並改和中國大陸建交後,近來危地馬拉也考慮和北京發展正式貿易關係,台灣的邦交國很可能在短時間內又會減少一個。出現這個局面不難理解。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這是人性使然,亦是大多數國家與他國交往最重要的準則。隨着中國大陸近年崛起,台灣只能眼睜睜看着邦交國一個接一個被大陸搶走。
目前台灣的邦交國僅餘12個,民進黨政府當前最迫切的工作之一是加強與無邦交國的關係。國會雖然不能公開代表國家,但由於具有民意基礎,而且比較不具官方敏感色彩,很自然成為了台灣當局的目標,例如立法院平均每年就接待了70餘國的近3,200人次政治人物來訪,藉此推動議會外交。
客觀而言,台灣的議會外交確實發揮了一定作用。在許多無邦交國家,台灣駐外部門與外國行政機關的聯繫經常受到限制,與國會議員交流則相對不會遭到太大壓力,有助台灣突破大陸的外交圍堵,讓國際社會看見台灣。
話又說回來,民進黨政府的議會外交表面上似乎做得不錯,實質上可沒重大成果。民主國家經常出現政黨輪替,加上國會議員有任期限制,令台灣的議會外交工作很難延續。而且許多議員皆為利益驅動,在野時和台灣打得火熱,聲言要替台灣發聲,一上台執政又立即變臉和中國大陸發展友好關係。民進黨當局經常被人當作水魚,議會外交有苦自己知。議會外交只是台灣不得已的一種手段。
更甚的是,國民黨韓國瑜當選立法院長,隨時會以院長身份訪問北京,和大陸全國人民代表部門交流,到時肯定氣死民進黨政府。說到底,目前兩岸形勢是台消京長,台灣逆勢而行只會自討苦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