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醫健:醫患同行:急症室屢遭濫用 宜供誘因改歪風

農曆新年假期後發表的《財政預算案》,據悉將檢視長期未調整的公共服務收費。醫衞局最近已放風有意檢視整體公營醫療服務收費,以及調整急症室收費,亦引起業界及公眾的一些討論。
事實上,急症室收費自2017年調節至180元後,多年來沒有調整,亦由於急症室無論是危急或是非緊急,收費也是劃一,非緊急的病症與私人市場普通科醫生收費約300多元低四成,價格落差造成急症室睇傷風感冒甚為吸引。政府亦對有關濫用情況表示關注,加上最近基層醫療藍圖及慢性病共治計劃等,都是政府想藉着加强基層醫護治理能力及公私營協作做好慢性病及非緊急病的治理配套及分工,長遠改變市民求診習慣,以維持公營醫療體系在面對日益老化人口醫療服務的可持續性。
現時急症室分流制度為5級,第一類危殆及第二類危急均會被即時救治,而第三類緊急個案也會快速醫治;至於第四類次緊急及第五類非緊急,則一般要等候數小時至十數小時才看到醫生。而第四及五類,根據2022年的數據,佔整體急症室診症達五成六,如果第四及五類個案由私家醫療系统及俗稱「街症」的公營診所支持,則能令百上加斤的急症室診治人數大大紓緩。現時的研究方向之一是調高次緊急及非緊急病人的診費,相信會有效減少求醫人數。至於第一至三類的緊急病人,當局也有考慮調整收費,但亦傾向維持甚至減價。現時立法會及坊間也傾向支持檢討收費,以達致醫療服務能用得其所,減少資源浪費,但也有一些聲音認為加幅要體察市民的應付能力。有病人組織亦反對加費,認為基層有機會因此延誤求診,變相增加醫療成本,單單調整收費有懲罰市民之嫌,應一併考慮其他服務量的調整,如普通科日診、夜診及牙科等服務及收費,又或改善現時夜間及公眾假期期間只有少數私人診所診症的情況,達致更佳的分流效果。
事實上,急症室濫用情況已發生多年,調整非緊急收費亦應有效分流,但配套上有必要把服務清楚向市民交代,分流並不等於診斷,分流為非緊急的病人就算由急症室轉至私家或普通科,病人亦必須找醫生作出診斷,病情在診斷未清楚時亦有可能突然變差。要令病人養成有急症才到急症室的習慣,政府可考慮提供誘因令病人轉變看病習慣。最近,政府新試行一旦在急症室初步分級為四及五級,可安排退款,提供誘因令病人自行安排到私家診所跟進,如果這試行計劃順利,政府更應將退款制度恒常化。誠然,加強普通科日夜診的名額及普及化,私營醫務所增加日夜診及假日服務,推動「一人一家庭醫生」的概念亦有助減少非必要急症室求診。
龐朝輝 病人及醫護權益協會召集人
病人醫護權益協進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