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政治市

中央政府救市。朋友說,這又回到政治市、政策市。
我的看法不同,股市涉及千家萬戶,對整體經濟有頗大的影響,左右經濟穩定與安全。而股市並不是完全的市場體制,交易中存在着眾多因素(如財富、資訊)的不對稱。大戶比小戶有市場優勢,市場的自由機制因此傾向於寡頭壟斷化。現在眾多的衍生工具,它們的槓桿化,擴大了財富因素的不對稱,加重了市場交易中壟斷的程度。為了牟取更大更多的利潤,寡頭壟斷化的大資本集團要求市場價格波動,從而可做多做空來賺取暴利。這樣的寡頭壟斷資本集團利用股市,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的公敵,帶來的傷害大於其融資功能的貢獻。
作為社會經濟的維護者之國家,自必然要對之約制管束,但亦不能把市場機制完全抹殺,失去其原來的功能。於是,政府的政治或政策的干預,可有兩部分。一是制度建設抑制市場上的不對稱,壓止過度的槓桿化和寡頭壟斷化。二是在恒常制度失靈、出現危機時,直接干預市場交易,強制推行新的抑制槓桿化和寡頭壟斷的政策。正如一般的其他市場,政府的角色應該是主動、積極來保障大小參與者比較公平地進行交易。
現時各國的股市還面對新的挑戰。對一些開放或半開放的股市,國際上形成的龐大游資(通過各種Swap工具槓桿化),規模不比一國股市小,但都是逐利至上,它們經常找機會進入各國股市進行投機獲利。當地政府沒有足夠能力與之抗衡,也不可能把市場關閉來逃避,構成巨大風險。不少國家的股市便是敗在國際游資的衝擊。
中國面對的股市風險,一是國內,包括國內失控的資本集團;二是國外、外國資本組成的游資集團。它們都可以用各種方法製造出個別企業股票和市場崩潰的危機。政府的工作是穩定經濟,目的不是製造泡沫,但泡沫一經形成,內外衝擊的危機風險便大。政府不得不採取決斷的政治和政策手段干預市場,打擊國內外資本集團的攻擊,保全中小企業中小股民。這也是為了保全經濟整體的安穩發展。
不過,股市上的攻防戰並不是恒常的大戰,大戰之後國內外資本集團撤退後,應回復市場平常的運作機制。制度上有重大缺陷的要修改。沒有,應更開放地讓中小企業、中小投資者比較公平地參與。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