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配套不足照推垃圾徵費 當局辯稱「雞和雞蛋」關係

當局指不可能等回收設施完備才實施垃圾徵費。 當局指不可能等回收設施完備才實施垃圾徵費。
當局指不可能等回收設施完備才實施垃圾徵費。
【本報訊】垃圾徵費在爭議聲下延至8月實施,不少人指回收設施不足夠,當局反駁指回收設施多寡以及市民回收習慣是「雞和雞蛋」關係,不可能等回收設施完備,才實施垃圾收費,亦沒有一個城市會建立一個整全回收系統,再等市民慢慢習慣才實施垃圾徵費。當局認為市民改變習慣,自然會帶動回收設施發展,再可帶動更多人參與回收,而本港已有足夠開展垃圾徵費的基礎回收網絡。
4月試行後始供參考指引
而垃圾袋質素受到市民質疑,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接受電台訪問時再次強調指定袋質量無問題,指雖然並非子彈打不穿、大力扯不爛,但指定袋作為普通垃圾袋,是好質量、可以用的垃圾袋,亦不比其他垃圾袋差和薄。他明白前線清潔人員有疑慮,政府4月實地先行先試後會另定指引讓業界參考,包括最多人關注沒有用指定袋包好的垃圾應如何處理等。
而家居垃圾中不少是廚餘,但目前只得小蠔灣O‧PARK1投入運作,謝指目前每日處理約190噸廚餘,接近最大容量的200公噸,而沙嶺的O‧PARK2因疫情等因素超支1.3億元,到立法會申請追加撥款,會如期在今年3至4月投入運作,連同大埔和沙田污水廠的「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設施,總容量將增至600噸。至於O‧PARK3在元朗石崗的擬議選址研究後不適合發展廚餘廠,謝展寰指再覓地有困難,未來會善用新建污水廠建立處理廚餘設施。
首階段即棄塑膠管制將於4月22日實施。謝展寰引用2021年公眾諮詢,有九成表達意見市民表示支持,他續指受管制物品已有成熟替代品,例如市面大多棉花棒都以紙或竹製造,相信對市民影響不大,另外亦設網上平台列出480多種受管制即棄塑膠物品的替代品。而法例只適用於本地實體及網上商店,非本地網上零售平台則不受規管,謝展寰認為,會從海外網購受管制用品的市民屬於少數,不擔心會影響成效。
垃圾袋質素受到市民質疑。垃圾袋質素受到市民質疑。
垃圾袋質素受到市民質疑。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