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醫健:伶牙俐齒:隻牙仲可以用幾耐?

與病人討論治療計劃時,經常會出現病人希望醫生拿出水晶球來預知未來去回答這一個問題。這一條充滿科學與哲學的問題,對很多牙醫來說,比複雜的治療更加難應付。過分樂觀會令病人懷有不合理的期望,過分悲觀亦會令病人失去信心,並可能認為醫生水平不夠及沒有信心才處處「戴頭盔」。
我在學時曾聽一位教授說過:「修復治療只要一完成,便開始步向失敗,正如人一出生便開始步向死亡。」當時我覺得教授實在太悲觀,難道教授看不到由病及治帶來的好處?人生充滿偶然性,牙齒作為身體的一部分亦一樣。一隻美觀的牙套,可以用上幾十年,也可以因為不幸咬到燒鵝瀨粉裏面的碎骨而「過唔到今晚」。
丹麥最近發明了能預計人民壽命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雖然能夠透過大數據例如年齡、性別、家族病史、生活習慣,例如飲食及運動習慣來推斷出一個人的壽命。但人工智能也無法估計未來發生的天災、人禍及燒鵝瀨粉裏面的碎骨這些意外。
在科研上,治療的存活(Survival)率與成功(Success)率是兩個相似但不盡相同的名詞。牙齒治療的存活率普遍指牙齒接受治療之後沒有需要被脫走的機率;有關成功率,每種治療在研究層面上對「成功」的定義不一,所以就算是同一款治療,在不同的文獻,成功的定義也不盡相同。以補牙為例,補牙存活通常的定義是補牙物料沒有完全脫落;補牙成功定義可以包含補牙的完整性、補牙顏色的維持、使用上的舒適程度、補牙周圍的牙齦健康等。
也許這就像我們的人生,人的存活定義比較容易,人的成功定義因人而異。有人只需要身體健康,準時收工便算活得精彩;也有人需要安邦定國,百尺竿頭才不枉此生。
病人要付出時間和金錢,並且要鼓起勇氣接受牙科治療,自然很希望知道治療的性價比是否合理。醫患雙方惟有溝通才能令病人了解自己牙齒問題的獨特性,令雙方能達成合理的期望。
牙科醫生韓琦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