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自成一家:聯合國改革說易行難

以巴去年10月爆發衝突後,以色列一直拒絕外界的停火呼籲,近來又拒絕建立巴勒斯坦國的建議。歐美主要大國對以色列霸凌攻擊巴勒斯坦的行徑視若無睹,引發全球愈來愈多人反感。而聯合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政府間國際組織,在事件中軟弱的表現也讓人產生疑問:聯合國到底有多大的效力?
聯合國未能發揮應有角色已是老掉牙的問題。聯合國成立於二戰後的1945年,原本是要取代國際聯盟,為各國提供交流和外交平台,防止全球戰爭再次發生。然而聯合國5個最有權力的成員國──常任理事國,並非由一國一票選舉產生,不符合民主平等精神。而常任理事國附帶的否決權制度安排,更令聯合國淪為大國爭取自身利益的場地。
譬如,冷戰期間前蘇聯經常在安理會投反對票,近年美國多次動用否決權。過去3個月,儘管大多數國家在聯合國呼籲以色列停火,議案均被以色列的堅定支持者美國否決,以致加薩每天還在上演無辜平民被屠殺的情景。可以說,各大國長期以來多次動用否決權,大大削弱了安理會的權威。
相比安理會,作為聯合國6個主要機構之一的聯合國大會,是由全體聯合國會員國組成。該組織實行一國一票制,即由一個國家一張選票選出大會主席,反而更能體現各國主權平等的精神。可惜與安理會決議不同的是,聯大的決議只是建議,沒有約束力。換言之,聯大的權力很小。
近年愈來愈多國家質疑安理會缺乏民主的運作機制並要求改革,包括擴大常任理事國數目。但這個問題涉及到現任五大成員國權益,五大國各有盤算,聯合國改革恐怕說易行難。在現實的國際形勢下,其他小國也只能無奈接受。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