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教育缺失

黑暴期間,香港有大比例的本地大學生參與暴動。表面上是部分有組織地經學生會發動,背後卻有政治和外國勢力煽動與支持,特別是龐大的物資來源,不是學生會的財力物力可供應。政治組織怎樣通過學生會來發動、分配和製造、儲藏物資,至今還不清楚,弄清楚之後,應可看到學生會組織已被騎劫。
暴動中主力差不多全是年輕人,都是大學生、中學生、失學者、剛剛畢業者,以及中小學教師。他們都受過教育,教育不能讓他們守法,反而變成反中亂港者,教育制度便大有問題。不少青少年是由教師帶領動員,教師均是由本地的大學培養出來,他們從大學到中學的薪火相傳是反中和港獨,且至少公開地經歷幾代人,不公開的醞釀發展更可長達二、三十年。對他們的影響,學生會的作用有限,期間不少大學的學生會組閣不成,缺乏學生支持,不能運作。將年輕學子潛移默化,實際來自大中學的教師、大中學的教育制度、教科書和考試。
香港的大學從來是依循殖民地的政治與文化。港大和中大學生會於六、七十年代的校政改革、保釣運動、認中關社,是與殖民地體制和文化抗衡,可惜從未成功。大學擴大招生使「殖民地」的大學製造出更多缺乏政治道德和理想的知識青年、專業人士。香港回歸並沒有去殖民化,大學反而更英美化。洋人教授減少,回來任教的盡是拿着外國護照、居留權的華人,其中港人對香港有歸屬感,但易受長期殖民地文化薰陶,以英美的民主自由人權來與內地對抗。內地人在外國留學後來港任教的則罕有歸屬感,例如在港多年粵語也說不通,猶如英治時的洋人教授,來港只為個人發展。他們的英美教育促成了對中國、對香港回歸中國的不滿。他們的思想與他們在教學所用的教材,在回歸後與回歸前差別不大。香港的大學少有關於內地政經社會的教學,有的也大多是用英美的教材、英美西方的觀點和價值。
或許香港不是特殊,過往二、三十年內地也是這樣的美國化,崇洋的程度更甚於香港,清華、北大幾成外國公民的培養所。在這樣的思想大潮中,內地一些領導幹部也抵擋不了,香港的青年學生怎不被淹沒呢?
不去檢討大學的教育體制,單只取消學生會,這是因噎廢食,本末倒置,也避免不了日後危機會再起。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