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喚回民企信心 祛邪才能扶正

艱難時世,信心比黃金都貴重。近期北京各部委都在安排新年開局工作。住建部表態: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發改委則稱:從制度和法律上落實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左一個「一視同仁」,右一個「平等對待」,立意都是好的。然而現實卻是,穩信心、穩預期遠遠還沒有實現。老百姓既無力也無意消費;企業則紛紛收縮,不願或不敢投資。劇烈震盪的股市,映照了當下中國經濟的乏力。
民企提供了當下中國大部分的就業、稅收和創新。可以說,改革開放40多年的成就,首要就是廣大民企的貢獻。但幾年以來,對於民營經濟的污名化、抹黑、打壓,甚囂塵上。昔日的明星企業家,一個個灰頭土臉。民企,儼如當年的地主、右派等「黑五類」,被肆意拉出來進行網爆、批鬥,簡直成了新一代政治賤民,除了低頭緘默、唾面自乾外,沒有任何企業家站出來為自己辯解。眾多「愛國者」甚至憑藉此項一本萬利的流量生意,大發橫財。雖然監管部門也曾表態開展專項清網行動,但時至今日,仍不見有分量的典型案例。這種狀態,難免不被解讀為官方的縱容默許。隨着從期待到等待、從觀望到失望,民企的信心也自然被透支消耗殆盡。
因此,要拯救信心和預期,並非是經濟問題,僅靠財經部委的調控難以見效。以信貸為例,眾多銀行以防風險為由對民企惜貸、拒貸。實際上,很多民企極具發展潛力、資質良好。這其中的風險不是經營不善之類的經濟風險,而是政治風險。一旦給民企放貸,便容易被質疑利益輸送、政商勾結,麻煩纏身。即便查無實據,然而一經折騰,也足以讓銀行主管者灰頭土臉。因此,銀行寧願選擇躺平,明哲保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甚至是寧左勿右,「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同樣地,各類行政審批也是類似思路。民企的發展環境也就可想而知。
再如,各地動輒選派幹部進駐企業「幫扶」或調研。名為幫助,卻變成擾民和干涉。政府最重要是為企業營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在此環境中,企業若有困難,可循制度化渠道與反映解決。美國是第一大經濟體,白宮並沒有派到企業的掛職幹部,聯儲局也不必動輒深入華爾街調研。蓋因官民保持常態化的有效溝通反饋渠道,最大限度保證決策的科學性。
允許創新 打破框框
說到底,解決當前困局,不需要甚麼特殊的新藥方,而是要真正尋回實事求是、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初心。改革就要允許創新,允許試錯,允許打破條條框框。如果舉着一頂「政治正確」大帽子就可橫掃一切,那麼整個導向只會愈來愈僵硬、教條。所以,儘管官方種種「旗幟鮮明」、「堅定不移」的口號持續高喊,但沒有真正有力的實際行動,不切實拿出誠意壓住抹黑外企民企的歪風邪氣,大眾便無法感到安心放心,穩預期只能是空中樓閣。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