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自成一家:經貿牌愈來愈難打

中國因政治意識形態和西方不同,多年來一直通過經貿領域合作與歐美國家建立良好關係。經濟外交在很大程度上對北京的對外工作發揮積極作用,包括強化與外國的夥伴關係,以及以經促政,為中國實現不少政治訴求。
不過,近來有兩則和中國外貿相關的新聞頗值得留意。一是據媒體報道,截至去年11月,南韓和中國去年的貿易逆差達到180億美元,是南韓時隔31年再次對中國貿易出現赤字;二是中國多年來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但美國今年有可能取代中國,成為德國最大貿易夥伴。
中國和韓德兩國的貿易往來相對地減少,甚至導致對方出現貿易赤字,原因眾多。一是近年中國經濟疲軟,對外貿易額自然下滑。二是中國本地品牌崛起,對外國貨品需求減少。譬如,隨着中國汽車工業壯大,德國車在中國已不再受歡迎。第三個原因和美國力推跟中國脫鈎政策有關。由於美國向中國大打科技戰,南韓最具競爭力的科技產品過去幾年對中國出口也受到重大的衝擊。中國和韓德的貿易若持續減少,肯定會削弱中國對兩國的影響。
事實上,中國的經貿外交也不是無往而不利。近年北京和一些經貿關係密切的國家如澳洲和菲律賓,不時鬧出外交風波,已證實國家安全利益才是雙邊關係的首要基礎,經濟利益往往只能位居第二。尤其是在涉及主權爭端的領域,經濟利益的考量更遠遠排在維護國家安全的後面。
更甚的是,兩國緊密的經貿關係有時候反而會增加雙方摩擦的機會,例如中美過去半世紀的經濟相互依賴度不斷加深,可近年美國國內的中國威脅論也日益熾熱。隨着經貿合作不再是中國和西方關係的「壓艙石」,北京要考慮別的方法了。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