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錯在學生會?

今天,香港的大學學生會不是停頓便是陷於瓦解,連歷史最悠久的港大學生會也難逃此劫。黑暴只是一時情況,為何大學等要置學生會近乎死地?或至少把幾十年學生會的獨立運作取消?
自上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港大學生會便與英國人統治的大學當局進行抗爭,沒有任何暴力,也沒有多少惡言,爭的只是學生參與校政,在學校的教學運作中增添個別學生代表,目的是讓學生的意見可為學校當局聆聽知悉。當時較為激進的是學生報《學苑》的編輯們,為校政改革的主力,也借《學苑》篇幅反思討論港大的性質,主題是港大為中國而立。由此開啟港人反殖民主義的思想。
70年代初期,港大學生參與保釣運動,在校園示威,也與其他院校學生走上街頭和平地示威。當時的殖民地政府強力禁制,致有維園示威時被洋警官毆打示威學生。港大、中大學生會與學聯也介入領導示威,全然是中國的民族主義感情驅動。自60年代後期的校政改革,殖民地政府便感到大學生不可靠,港大特別從新加坡南洋大學聘請鎮壓學生運動成功的黃麗松為校長,一改洋人校長無為之治。
但中國在聯合國恢復席位,前美國總統尼克遜訪華、乒乓外交等,大學生的民族情緒一發不可收拾。70年代初,港大、中大學生會相繼組代表團訪問內地,為香港歷史首次,石破天驚。雖然有中央政府引導,但學生會冒建制和大學的反對和壓制,也不怕前途受阻,公開地組團北上,反映着他們的勇氣和愛國熱情。當時港大《學苑》出版兩期北訪紀錄,每期印刷4,800份,在報攤銷售,24小時便售罄,可見在社會的反響是多大。
自此開始,眾學生會開展認中關社的愛國教育,影響及於中學生。當時衝擊由殖民地文化和國民黨反共思想主導的香港思潮。大學學生會的大學生起着去殖民地化、移風易俗的開拓作用。即使回歸談判時主張民主回歸,堅決反對英治延續的,也盡是這幾代學生。沒有政治投機,沒有個人利益,從民族感情、民族精神出發。與內地近代歷次的學生運動薪火相傳。期間當然有港英的政治滲透擾亂,國民黨的反對和國際形勢的轉變,但至少到回歸談判時,香港大學生還是以民族為重。
可是,為甚麼回歸底定後,幾十年卻反轉出現過去幾年的黑暴呢?是學生會制度的錯?抑或是其他?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