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青少報復心態 涉品德教育問題

陳鈺瑜 陳鈺瑜
陳鈺瑜
【本報訊】青少年欺凌露宿者引起社會高度關注,不但遭指摘行為過分,影響個人觀感,也會拖累與之有關的如學校等形象。今次青少年聲稱「報復」對方而行事,有心理學者認為,青少年處於自我認同的成長階段,不排除事件或與品德教育不足,以及缺乏健康紓壓的方法,建議家長及學校合力指導,或安排他們進行更深入的個人輔導。
偏激方法尋找認同感
輔助心理學者陳鈺瑜表示,青少年正處於發展「自我認同」的成長階段,現時香港的學校基本也提供道德教育,家長亦會為他們進行品德教育,惟部分人未能有效吸收或認同,或導致他們以相對偏激的方法獲得認同感,例如在同儕面前欺負弱小。同時,青少年現時承受着學業及社交壓力,若缺乏健康紓緩壓力的方法,可能會透過攻擊行為(aggressive behaviors)宣洩壓力。
陳又指,青少年所指的「報復」,能刺激腦內獎勵系統,獲得短暫快感。他們可能從朋輩與身邊人士學習「報復」模式來處理衝突並模仿此行為。而青少年的道德發展需要家長及老師合力指導,若家長長期忽略陪伴,也會影響他們建立正確價值觀。若家長及校方察覺個別學生出現行為問題,建議為他們安排更深入的小組或個人輔導,灌輸正確價值觀及糾正他們的不恰當行為。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