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中大研究 加快治療降復發風險 CD9蛋白助識別兒童血癌高危個案

中大醫學院證實發現「CD9」新生物標誌物。(黃仲民攝) 中大醫學院證實發現「CD9」新生物標誌物。(黃仲民攝)
中大醫學院證實發現「CD9」新生物標誌物。(黃仲民攝)
【本報訊】癌症在香港屬頭號殺手,每年更有約30%癌症患者罹患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當中約有50宗屬新症,更是最常見的兒童癌症。有醫生指出90%兒童血癌個案都屬急性,其中80%屬於「急性淋巴細胞型」。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早前進行一項全國性多中心研究,證實一種名為「CD9」的蛋白與兒童患上ALL有密切關係,並可作為預測「復發風險」的獨立生物標誌物,從而提供臨床治療新指引。中大方面還表示該研究對全港、全國乃至全球的兒童ALL治療影響深遠。
中文大學兒科學系研究教授李志光表示,90%兒童血癌個案均屬急性,而其中80%屬於ALL病例,當中B細胞白血病(B-ALL)佔比最多。他又指,香港目前所採用的「風險分層」方式治療,即按照其復發風險,以開展不同強度治療,以冀保持療效的同時,亦可減少治療毒性,降低後遺症在兒童身上出現的可能性。對此,他解釋分級包括檢視細胞遺傳學上的染色體變異、基因融合,發病年齡等治療前的臨床及病理特徵,並觀察其早期化療反應作分級,高風險者會採用高強度化療。
李志光補充,ALL病患即便位於相同風險層級,對於治療的反應仍然可以存在很大差異,當中中危組仍然有18.6%的患者會復發。因此團隊致力於尋找可靠的生物標誌物,並在2020年發表本地單中心研究,顯示出CD9蛋白可能是揭示患病兒童預後情況的生物標誌物。
倡納入常規檢查項目
另外,中文大學兒科學系助理教授梁錦堂解釋,CD9是一種細胞表面蛋白,前期研究已發現其與多種細胞活動相關,表達水平與多種癌症病情進展緊密相關,當中乳癌、肺癌的病患若有CD9的治療效果會比較差。他建議將CD9納入常規的兒童癌症檢測項目,並表示這對疾病預後有重要臨床意義。
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系主任兼中大卓越兒童健康研究所所長李民瞻稱,由於國內的ALL病童人數遠高於香港,可提供更龐大的醫療數據讓團隊進一步驗證CD9判斷ALL預後的能力,故團隊於2021年開展全國性多中心研究,探討CD9對ALL病童的影響,研究結果對本港、內地以至全球的兒童ALL白血病治療影響深遠。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