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中國經濟好

中國經濟是好,抑或是壞呢?
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5.2%,不是全球增長最快,但中國勝於美國、歐盟、日本,遜於印度。然而印度發展水準低,仍屬工業化高速經濟增長時期,與中國成熟的工業化有頗大的差別。而且印度的外貿出口規模小於中國,受國際影響和國際經濟競爭力不如中國。中國5.2%的較高經濟增長率伴着龐大的外貿順差,和全球最大的出口規模,順差相當於GDP的4.6%,在日本、南韓等出口導向的經濟還處於疲弱之時,和美國及西方的貿易制裁,仍能有此貿易順差,突出中國經濟的優勢和增長韌力。這樣的表現從國際層面說只能是好,而不是一些海外輿論所說的不好。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於重大結構和體制轉型階段。近一、二十年經濟高增長重要推動力的房地產,泡沫穿破了,投資、建造、銷售大幅下降,對整體經濟牽動頗大,特別是對經濟信心和財富效應大幅度由正而轉負面,衝擊社會投資與消費。由房地產泡沫引發的金融泡沫和過度(公私)投資,也因而受到沉重打擊。在美息高企、美日股市高漲引致的中國資金外流和外來資金大減,也使中國金融內外受壓,經濟信心難以恢復。實體經濟與經濟信心支撐的金融同時面對着收縮的困難,包括地方和部分企業龐大的債務,海外對中國經濟的悲觀情緒是有所根據的。不過,中國經濟還有極其積極的因素。
一是強大國家力量和進取政策形成的舉國體制,能有效地動員與調動國內外資源,包括國內超額儲蓄、積累的外匯儲備和國家發行本幣債券的能力,這是穩定經濟和信心的最大因素。明顯作用是基建投資在全年達到GDP的四成,與以往經濟高增長時期相近,不會出現經濟增長減速、市場信心下跌、投資大減的惡性循環。
二是中國社會的高儲蓄傾向與多年高增長積累的財富,並沒有為房地產與金融泡沫爆破及資金外逃所完全消耗。中國社會保存的財富與經濟增長,一起產生出可觀的消費增長,零售消費有7%以上增長。
三是中國過往的科研、生產、人才的投資形成國際競爭力,在國際不景中仍有出口增長和外貿順差,且出口產品結構升級,市場多元化發展,未來發展更有利。
從危機消解、結構轉型看,中國經濟當前的較低增長,不過是調整期現象,沒有體制危機和長期衰落傾向。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