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藝術歸藝術 政治歸政治

香港戲劇協會近日向外披露,藝發局基於該會去年主辦的舞台劇頒獎禮有損局方的聲譽,決定扣減項目最後一期的資助,並不再撥款支持來屆的頒獎典禮。康文署亦將拒絕為來屆典禮提供場地。戲劇協會對此大感錯愕,立即去信要求當局指明哪些片段或環節敗壞了局方的名聲,惟到本周中期藝發局高層還是支吾以對。
活動或淪宣傳工具
事件曝光後,各界議論紛紛。有曾任藝發局戲劇範疇民選委員質疑,局方此舉是在畫紅線,「並以一站式的方法處理頒獎禮,事件令人痛心,感慨香港連一個互相支持的頒獎夜也容不下」。另一位藝發局前委員兼立法會議員則稱,事後扣減資助的情況罕見,冀當局交代決定的理據。更有一位立法會社福界的議員形容當局做法粗暴,「屬政治凌駕藝術」。
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藝術當然可以針砭時弊,揭露社會的黑暗面,但卻不應該太政治化,更不應該專為某種政治意識形態服務。正如近代著名文學家梁實秋所言,凡是藝術都與人生有關,沒有人生還談甚麼藝術?不過人生範圍很廣,除了政治之外,還有別的美好境界。藝術家固然不應為藝術而藝術,但也不應以藝術為政治宣傳的工具。
藝發局在事件中,如抱有政治凌駕藝術的心態,固然不足為訓。惟當批評當局的議員大喊「政治不應凌駕藝術」,卻可有弄清楚於此事中究竟誰先把藝術政治化?正如有藝發局前委員稱,去年典禮的頒獎嘉賓既非舞台劇的泰山北斗,也不是贊助機構的高層,而是與舞台藝術不太相關的知名人物。
筆者查閱報道,竟發現頒獎者大多持有同一個政治立場──反建制。當中有兩位更是去年反政府的新聞人物,其中一位更與藝術工作風馬牛不相及。這位女士不是藝術家,而是記者及時事節目製作人。她於2020年報道元朗721事件,藉着車牌查冊,欲尋找涉事人士身份。翌年卻因查冊事件,被法院裁定兩項「明知而作出虛假陳述」罪名成立。她不服判決,上訴至終審法院。去年夏天,終院一致裁定其上訴得直,撤銷其控罪及罰款。這位傳媒工作者為了新聞自由,鍥而不捨,其志固然可嘉。可是我們亦不禁要問:她的英雄事迹與舞台藝術又有何相干?主辦機構為何非要邀請這些反政府的風頭人物不可?難道他們要以這些「英雄人物」的政治思想作為舞台藝術的指導綱領?其實,藝術無分彼此,不分立場。當戲劇協會邀請黃絲的藝術家或演藝人員作頒獎嘉賓時,何不也找一些藍絲的代表人物一併出場,以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
戲劇協會刻意找有政治象徵意味的外行人作頒獎嘉賓,顯然已把藝術活動不合理地政治化了。可是藝發局毅然決定扣減頒獎禮最後一期的資助,也未免顯得小家子氣。寄語有關當局,可向大眾多闡釋「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立場,並與業界多溝通。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