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電子交通執法 必須提速提效

政府去年底向立法會提交《2023年電子執行交通法例(雜項修訂)條例草案》,顧名思義,草案旨在落實以電子方式,協助執法部門執行各類交通法例,加強打擊包括違例泊車、在禁區上落客、超速、衝燈、違規切線、在行車時不當使用手提電話等交通相關罪行,提升執法效率。然而,若細看草案內容,便發現其電子化、智能化的範圍其實非常有限,僅限於將現時必須以實體、書面方式發送的交通違例定額罰款通知書,即俗稱的「牛肉乾」,修訂為也可通過電郵或手機短訊等電子方式發送,與一些內地城市的全智能化交通管理差別頗大。
首先,對於佔整體牛肉乾數目八成的違泊行為,多個內地城市已實現全智能無人執法,即是通過設於路邊燈柱或咪錶的監察系統,實時偵測是否有車輛違泊,包括有關車輛是否純粹短暫停車上落客、因前方塞車而被迫停留,還是故意長時間停車甚或連司機都不在車內,繼而自動向相關車主或司機發出「電子牛肉乾」,並會附上現場相片及時間、地點等資料。有關做法不但更能節省人手,避免出錯,減少執法人員與駕駛人士爭拗,亦能藉此縮減停車禁區的範圍和時間,更有效地善用路面空間和紓緩塞車問題。
香港一般的違泊罰款額為320元,相對於3,000元的亂拋垃圾罰款及6,000元的店舖阻街罰款,明顯偏低,每小時8元的路邊咪錶位收費更與市場嚴重脫節。政府曾建議調高相關收費,但遭到不少駕車人士尤其是商用車司機反對,理由之一是泊車位不足及禁區過密過多。筆者也有駕車習慣,完全認同香港禁區過多,若能有效應用電子執法,便能適度放寬車輛在禁區短暫停車上落客的限制,令政府更有理據提高違泊罰則,聚焦加強打擊會嚴重阻塞交通的違泊行為。
此外,要有效推行電子牛肉乾,執法部門須向車主及司機收集電郵地址和手機號碼等聯絡方法。因應隧道自動繳費系統「易通行」的實施,現時運輸署已掌握全港大部分車主的電子聯絡,但原來有關資料不能與電子執法系統互通,需要藉車輛每年續牌重新收集,擾民兼耗費資源。
至於司機的電子聯絡,因駕駛執照一般每10年才需續期,即是當局可能需時10年才能集齊有關資料,屆時才有條件永久棄用實體版牛肉乾。是否有更高效和智能化的收集及互通資料方法呢?
一網通辦 一鍵通行
為了防範電騙,將來車主與司機在手機收到電子牛肉乾後,不能直接通過電子連結繳交罰款,而是要另行登入專設的電子交通執法網頁或手機應用程式。筆者明白電騙問題嚴重,但每次都要重新登入,資料往往未能互通,而且數量永遠有增無減的政府應用程式,也會對市民造成困擾。何時才可做到類似內地的「一網通辦」、「一鍵通行」呢?特區政府何時才能真正提速、提效呢?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