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就業壓力山大 博士大材小用

根據北京最近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發布的數據,內地大學目前有在校博士研究生超過60萬人。近些年來,博士生招生連年擴充,2012年為6.5萬人,2019年首次破10萬,到2022年接近14萬,招生規模已超美國,可謂名副其實的「博士大國」。
然而在數量翻番的同時,有關博士的各種話題,諸如論文抄襲、學術造假、「水博」、「野雞博士」等,也多次衝上熱搜。譬如,演員翟天臨因抄襲被北京電影學院撤銷電影學博士學位。清華大學材料學博士葉肖鑫16篇論文全部存在問題。湖南邵陽學院一次性耗資1,800萬元人民幣,引進23名菲律賓哲學博士,結果都是本校教師出國轉一圈「涮洋肉」。北大教授、愛爾蘭歐洲大學博士陳春花,被踢爆是個「克萊登博士」。這背後的一個導向就是「唯博士論」、「以論文論英雄」,因此從個人到學校,都擠破腦袋追求博士數量、論文數量。
資源錯配 嚴重浪費
與上述醜聞相比,另一個現象雖然並無違規之處,卻始終伴隨大量爭議,那就是博士生專業不對口、大材小用的問題。北京大學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博士,入職北京朝陽區的街道城管。中國地質大學行星地質與比較行星學博士,應聘武漢東湖新區的社區幹事。廣州白雲區一次性招錄了18位博士擔任小學教師,來自光學工程、理論物理、亞原子物理與天體粒子、高分子化學等專業。固然,職業選擇是個人自由,下沉基層也可視作踏實作風的體現,但培養一個博士,從個人、家庭,到社會、學校,付出了巨大的成本。辛苦求學積累的才智學識,在街道城管、小學教師的崗位上,絕大部分甚至是完全用不上。此種大材小用的資源錯配,無疑是極大的浪費。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就業「壓力山大」的慘淡現實。年輕人失業指數創下幾十年來最高紀錄,以至於國家統計局不再公布具體數據。在此背景下,體制內的幹部、教師等崗位,作為有編制、能解決落戶、養老醫療保障可靠的鐵飯碗,令年輕人趨之若鶩,博士們便憑藉學歷優勢參與競爭。另一方面,博士數量過剩,其實是一種結構性過剩。好些博士學位的設置,與現實需求並不匹配,而且長期的填鴨式應試教育,也造就了一批考試機器式的學霸。不少研究生當初選擇讀博士,只是衝着學位、頭銜而去,不擅長科研,甚至對所學專業並無興趣。博士培養「唯論文」,不重視能力培養,此類博士,無論是在院校裏繼續從事創新性研究,還是投身市場上高節奏的企業,都缺乏足夠競爭力,因此寧願拿學位當敲門磚,選擇棲身對能力要求相對低的體制內單位。
所以,雖已位居年度博士招生規模世界第一大國,但產出比卻並不相符,並沒有結出足夠的研究成果。擁有博士授予權的院校,40年間從8所激增400多所。不少大學急功近利,盲目擴張,造成了博士培養的虛假繁榮。現在到了擠一擠泡沫的時候了。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