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經濟民生皆不濟 港人命都短幾年

香港多年來均是全球最長壽地區,然而,港府近年施政不濟,尤以上屆林鄭政府抗疫極度無能為甚,結果「死得人多」惡果浮現。最新統計顯示,本港男女平均壽命較前減少,折壽近乎數年。到了現屆政府上台,雖然擺出強政勵治姿態,但依然無法扭轉疫後經濟一潭死水的格局,加上對安老、扶貧、醫療投入斤斤計較,港人生活多憂,壽則多辱,豈能無憂無慮長命百二歲?
生活艱難 長者折壽
政府統計處出版最新一期《香港統計月刊》,2022年本港男性和女性的平均預期壽命較2021年下跌,其中男性平均為80.7歲,女性為86.8歲,比2021年的83.2歲及87.9歲減少;此外,2022年呼吸系統疾病(包括新冠),取代腫瘤成為男性及女性死亡的首要原因,呼吸系統疾病、腫瘤及循環系統疾病,分別佔男性死亡數目的37%、25%及17%,而女性的相對數字分別是33%、24%及17%。至於分析本港過去30年的標準化死亡率,由1991年每千人有11.8人死亡,下跌至2021年的6.9人,到了2022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死亡率顯著回升至每千人有8.4人。
儘管香港人的長壽程度,仍然跟日本、新加坡等低死亡率國家差不多,但港府抗疫無能,致令本港人均壽命下跌,卻是不爭的事實。大家一定記得,在疫情最肆虐之際,多少染疫長者被迫在公院急症室外飽受寒風吹襲等候入院,多少專家明示暗示港府此一失當安排間接奪去長者性命。本港死亡率在2022年「止跌回升」,豈是無因。
當然,這一切皆成過去,香港在去年初全面復常,然而,疫後經濟復甦不如預期,香港人的生活毫無改善,遑論提升長者身心健康。在香港,長壽顯然並非福氣,君不見,本港安老政策天殘地缺,資助安老院舍供不應求,大量輪候宿位的長者只能含恨而終。一項統計指出,年屆65歲或以上的長者,於未來10年將增加46.3%,惟安老院舍宿位的供應,同期僅增加0.24%。隨着人口老化加劇,兩者的裂口愈來愈大,難為高官毫不着緊,對增加安老院舍極不積極,勢要將問題拖到爆煲。更不必說,本港公營醫療人手和資源極度匱乏,近期又因為財赤高企,港府削減對醫管局的撥款,令十個煲七個蓋的窘境愈演愈烈。
實際上,港府一直以來都沒有完整的安老政策,口說鼓勵在家安老,但支援配套嚴重不足,所謂將長者安置在家,不過是掩飾政策不足的遮羞布而已,跟自生自滅沒有分別。至於被高官視為退休保障的強積金制度更是備受詬病,回報低、行政費高、跑輸通脹不一而足。昨日恒指失守一萬六千點關口,為14個月以來首次跌穿萬六點收市。這除了令無數股民財富被蒸發,強積金回報再縮水已是寫在牆上。試問只有「雞碎咁多」的強積金,打工仔怎麼可能安枕無憂?長者退休後老無所依,還談何長命百歲?
財富蒸發 影響健康
必須指出,香港已踏入人口「負自然增長」階段,即死亡人數遠遠大於出生人數。一方面是長者人口急劇增加,另一方面是出生率直線插水,隨之而來是醫療開支更加沉重,競爭力無以為繼。家計會統計顯示,本港婦女的平均實際子女數目,延續過去數十年一直下降的趨勢,由2012年1.2名,跌至2022年的0.9名,香港生育率屬於全球最低,這個城市還有甚麼未來可言?
香港生活成本高企,港人壓力山大,病痛必然有增無減,壽命短幾年根本不足為奇。單是為了生計而憂,已令多少港人一夜白頭,如今樓股齊跌,跌無休止,更令港人開心不來。心情影響健康,壓力縮減壽命,是顯而易見的道理,奈何執政者漠不關心。港官長期將安老責任推給個人,醫療資源又不願增加,改善經濟更是光說不練,市民收入跌跌不休,整個社會無法發展,陷入惡性循環。年輕一代不願生育,出生率遲早「清零」!
《財政預算案》即將於下月底發表,惟有振興經濟,提升市民生活質素,才能從長遠減輕安老和醫療負擔。最直接的救市方法,莫過於為樓市全面撤辣,讓市民累積財富,增加消費,同時有更多資產為將來的退休生活規劃,不知財爺是否聽得入耳?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