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徵收離境稅項 效果適得其反

2024-25年度財政預算案現正進行公眾諮詢,面對疫後經濟復甦不似預期,財政赤字進一步擴大及港人北上消費蔚然成風等諸多因素影響,如何應對財政現狀,確保財政穩健是今年預算案的重點。近日,有機構、政黨建議政府考慮徵收海陸離境稅以增加庫房收入,我認為徵收海陸離境稅只會適得其反、得不償失。
事實上,此建議並非首次提出,1999年財政預算案特區政府就曾提出考慮徵收海陸離境稅,立法會亦曾就此辯論,但在坊間反對下,未有實行。舊事重提無外乎基於以下幾點:除飛機乘客離境稅外,亦要向海陸離境人士徵收稅費,確保公平;徵稅可增加政府的經常收入,有助政府長遠恢復收支平衡,因政府在各邊境口岸投放資源亦不少;開徵海陸離境稅並不會對出入境香港的人數產生實質影響,且在簡單低稅制的前提下亦開拓了新的稅種。
難符效益 恐邊緣化
縱使理由萬般,但在權衡利弊之後,我仍然反對此項提議,徵收海陸離境稅只會讓香港進一步被邊緣化。首先,提議與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背道而馳,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是大勢所趨,我們應利用不同方法,增強兩地居民往來互動,而非在兩地應緊密聯繫,經濟復原之際,開設具濃厚的保護主義色彩的稅項,窒礙兩地往來。
其次,徵收海陸離境稅的一個重點對象是開關後大量北上消費的市民。但是市民選擇北上玩樂消費與否並無任何問題,儘管會對本地零售及餐飲業界造成影響,但用徵收離境稅的方法企圖留住一部分港人在港消費,只會適得其反,留港者未必會在港購物,反而會催生港人每次北上滯留的時間更多,消費的金額更多,以彌補被徵收的稅費成本,且徵稅亦有機會影響不少旅客的來港意欲。
歸根究柢,消費者如何選擇,其中重點考慮就是服務質素與物價水平。我認為與其開徵稅款,不如政府和各行各業應加把勁,讓港人以至旅客願意在港享受、體驗,從而帶動經濟。
另外,海陸離境稅應向誰徵收?是所有經陸路及海路的人士,包括香港居民及訪港旅客,還是只向港人徵收?如部分人士可以豁免,應包含哪些人?例如跨境學童,往返兩地上班、求學、探親、做生意的人士?按照民間機構的建議,政府可對每人每次收取25港元離境稅,假設2023全年有9,000萬離境人次推算,可為庫房帶來額外23億元收入。但如實行豁免制度,當中又要佔用多少行政費,會否得不償失且邊際效應遞減。
面對財赤巨大,我建議政府應全面審視財政儲備能力,確保財政穩健,包括重新檢視本港稅基,就稅改的可行性展開公眾諮詢,讓公共財政具可持續力,一個負責有為的政府不應該作出這種既具爭議亦適得其反的徵稅決定,實施這種既不符合成本效益,亦違背國家大政方針的政策。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