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漂流並非無根 獨白記述傳奇

筆者日前欣賞了由中英劇團製作,賽馬會贊助「獅子山傳耆」口述歷史戲劇計劃下的長幼口述歷史劇《漂流獨白》。「獅子山傳耆」計劃始於2017年,《漂流獨白》作為總結演出,長幼共融下的精彩演出,為項目畫上完美句號。
回望過去 珍惜當下
常言道:戲如人生。好的劇本多源自真實生活,「獅子山傳耆」計劃多年來去遍18區,透過公開招募,發掘不同老友記屬於他們的傳奇故事,結合社區特色,透過劇場手法呈現真實的口述歷史。這些劇目,參與的演員都是「本色出演」真情流露,勇敢地說出自己真實姓名和年齡,用戲劇分享他們有血有肉的人生故事。從一段父親在添馬艦賣象牙的故事開始,留在異鄉的婦人、代父還債的少女、迷失於教育的老師、見證金股齊鳴的各行從業員……共同見證大時代中浮沉起落,又何去何從呢?
劇中有一個命題:大浪之後,何以立命?過去在英殖時代,有人用「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來形容香港。上一代不少人視香港為跳板或暫留的地方,回歸後由於身份認同的建構出現了偏差,出現極端的本土甚至港獨思潮,我們的城市大病了一場,很多人都感到迷惘困惑。或者,漂流可能是人生的宿命,但並不代表我們沒有根。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高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旗,已成為改變世界格局的主要力量,而香港作為中國一部分,正如在《漂流獨白》最後一幕,我們都被捲入巨浪中,如何憑着手中的光去找到希望,勇敢面對機遇與挑戰?有人選擇離開,但是絕大多數人選擇留下來。我們比任何的時間更需要精神依靠和團結的力量,透過口述歷史的傳播,從小市民的視角,回望過去,珍惜當下,重塑獅子山精神,以團結關愛、堅毅拚搏、高效專業、靈活變通等優秀品質,建構最廣泛的國民身份認同,找到香港在國家新時期下的定位。
回到劇場本身,除了觀賞者有所啟發外,該計劃參與者年齡由18至80歲,年輕人從老友記中認識了過去的香港,也得到人生的啟發。老友記更發掘潛力無限的一面,節奏的把握和靈巧的形體表現,都令人眼前一亮。「獅子山傳耆」計劃多年來參演的老友記達724名,觀眾超過4萬人次。
筆者在年少時代,亦曾參與社區劇場工作坊並公開演出,對認識自我、提升自信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社區層面,劇場能增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和社區歸屬感,減少疏離與無力感。香港作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藝術是源自生活卻又高於生活,文化事業必須扎根於社區才能接地氣,加強普及參與,培養觀眾基礎,甚至從中發掘培養人才。筆者建議政府透過提供場地,鼓勵商界支持合作,與大灣區城市多作交流,發揮香港粵語文化的優勢,加強社區劇場推廣,將之建設成亮麗的人文風景線。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