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企業管理

最近北京一位教授問及我在早年博士論文中,提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內地有關企業管理的爭議,他表示在內地看不到這方面的討論。
這個爭議是東北實行的蘇聯模式,中央計劃體制與上海私營企業社會主義改造之爭。東北是中國重工業發展地區,50年代蘇聯援助中國的重工業項目集中於此。當時重工業企業是完整產業鏈生產體系,蘇聯助建是整個蘇式企業在中國重建。本地老企業在戰火中受破壞,留下的日本時代建設的,與蘇式企業體制大致相同,是依據美國1920年代福特廠的企業管理模式,經德國添補,同源也體制相同,代表了現代工業體制在中國古老大地的發展。由於管理計劃高度集中,自成體制,與中國原有還在運作的其他企業少有連接,也因直接由蘇聯援助,蘇聯專家主持,形成當時中國經濟體裏的獨立王國。在政制上便是高崗主政的中央計劃委員會獨立於北京的政務院,二者甚至有所衝突。
上海的私營企業改造,是由工人為主的管理取代資本家的管理。一是着重管理權的轉變,對企業管理制度大致保存。二是屬中小企業,市場協作的依賴大,也因各自不相連,各自生產進度並不無縫連接,市場波動需要政府加強監督協調,卻是在企業以外的干預,包括生產要素、勞工的市場供求和價格的管理。
東北模式是中央集權計劃經濟,上海模式是企業改造,政府介入市場協調。中國當時經濟重心在東北與上海,不同的企業管理模式,由競爭而演變成政治衝突,中國應採用哪個模式,便成為東北與華東、高崗與饒漱石政治集團之爭。結果是周恩來主持的國務院,吸納東北計劃委員會,也同時在東北以外推行上海模式的改造。中國實行雙軌制。只有在大躍進之後,蘇聯撤走援助與專家,中國才推行把中央計劃體制與上海政治改造模式結合的新企業管理體制,也在工業學大慶和地方經濟依靠政治動員,獨立自主的不斷改革的變動中進行試驗、創新。
很可惜,改革開放後,內地全面拋棄了原來幾十年的討論、試驗與創新,單從政治出發,一方面全面照搬美國式的企業管理體制,另一方面讓私營企業無序發展,把許多前工業化、前資本主義的管理方法當作私營企業的發展方向。
內地應認真總結本身的發展經驗,走更可行之路。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