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持續投資未來 先節流後開源

政府現正就2024/25年度預算案諮詢各界。香港經濟疫後復甦步伐未如預期,股市與樓市表現疲弱,加上內地旅客消費模式轉變,影響飲食零售市道,不少市民及中小企期望政府可提供支援。與此同時,由於賣地及印花稅收入減少,在回歸後急速上升的社福、醫療和教育經常開支卻難以削減,政府持續出現財赤,部分市民認為政府不但不應再向全民派錢或派消費券,甚或應效法某些海外國家,叫停部分基建和發展項目。
由筆者擔任召集人的立法會議員平台「G19」日前會見財政司司長,就來年度預算案表達意見。雖然各人的關注重點和具體建議略有不同,但一致認為政府現時的赤字與負債佔本地生產總值比率,相對於全球絕大部分經濟體都不算高。政府在編寫預算案時固然要堅持審慎理財原則,但亦要繼續應使則使,不應因一時的經濟與財赤問題而大幅減少投資未來,這樣才能增強香港經濟及各行各業持續向前發展的動能。筆者特別強調,政府應持續推展一些具效益、利民生及有經濟回報潛力的基建和發展項目,過程中要善用私營市場力量,盡早落實多元及可持續的融資方案,有序推進北部都會區及交椅洲人工島等計劃。面對外圍環境不穩及息口調升,物業市場前景信心薄弱,政府應探討改變現行較僵化的賣地及補地價機制,研究收取較低前期地價,以換取項目「分成」,做到在市差時共同分擔風險,在市好時共享收益,令制度更具彈性及更符合市場情況,減少因流標等而影響庫房收入和樓宇供應。
精簡政府現有編制
不少政黨都要求政府開源節流,G19認為優次應為先節流,後開源。政府應首先檢討及精簡現有編制和程序,刪減已過時及效益低的工作,從而騰出人手及資源推展新服務;加快通過電子化來提升效率,切實減省原來用於相關工作的人手和開支。政府亦要加緊打擊各類濫用公共服務和資源的行為,包括濫用公屋、綜援和長者2元乘車優惠等。
開源方面,政府認為應盡量維持直接影響基層民生的收費不變,但同意以「能者多付」原則檢討部分收費和稅項,包括貴價私家車的首次登記稅、豪宅印花稅、豪華遊艇稅,研究開徵加密貨幣買賣印花稅的可行性,調高公屋富戶租金、泊車咪錶位收費及違例泊車罰款(同時容許更多道路上落點)。
因應港人北上消費成風,有政黨重提開徵陸路離境稅的建議。G19表明並不支持,考慮到有關做法不但有損民生,妨礙兩地交往融合,亦可能會鼓勵市民離境後在內地逗留更長時間和增加消費額,以抵銷離境稅的影響。積極做法應是加大力度吸引更多旅客及本地居民在港消費,包括研究放寬「一簽多行」等入境措施,加強對東盟、中東地區的旅遊宣傳,舉辦更多受歡迎和具效益的盛事與活動,大力推廣「逆按揭」概念以提高銀髮族的消費能力等。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