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騙黨呃科技券資助 拘35人涉款千萬

證物包括資助申請文件等。(張開裕攝) 證物包括資助申請文件等。(張開裕攝)
證物包括資助申請文件等。(張開裕攝)
【本報訊】自去年7月起,執法部門通過創新科技署轉介等不同渠道,收到涉及「科技券」的可疑申請個案,得悉有不法之徒利用中介公司,招攬不同商戶作申請人,企圖以拆帳合謀的方式騙取資助。人員經數月調查後,鎖定3個詐騙集團,相信它們涉及逾50宗有詐騙成分的資助申請,總共涉款1,036萬元,當中有3宗已獲批,最高一宗獲得約20萬元。
本周二起一連兩日,執法部門在全港各區搜查64間涉案公司、目標人士住所和辦公地點,以涉嫌「串謀詐騙」、「企圖欺詐」及「欺詐」等拘捕21男14女(24至62歲),包括8名虛假科技服務供應商的董事和公司秘書、23名店舖負責人和4名中介公司負責人,其中有人已在警誡下承認參與行騙。行動中,人員檢獲大量涉及「科技券」申請的文件和資料,包括涉案公司的營運及員工紀錄、銀行文件、電子儲存裝置和約36萬元現金。同時,人員凍結兩間涉案中介公司的銀行戶口內約95萬元存款。
傳前區議員林進涉案被捕
據了解,其中一名被捕人士為前元朗區議員林進,他在2021年辭任區議員後,同年成立搬屋公司。惟記者問及林進案的情況時,執法部門拒絕就個別事件作出回應。
創新科技署人員表示,該署於2016年在創新及科技基金下推出「科技券」,目的是資助本地企業使用科技服務及方案,以提高生產力或把業務流程升級轉型。截至2023年12月底,扣除其後撤回或未能處理者,署方共收到約3.6萬宗申請,其中逾3萬宗已經獲批,獲批者約9成半為中小企,所獲資助總額約53億元。
該署及秘書處在去年收到有關「科技券」申請的舉報,在檢視和分析資料後,初步認為有可疑,遂把有關資料交予執法部門跟進及展開行動。由於大部分可疑公司在申請資助期間被發現有問題,秘書處已即時停止相關個案處理。
親友扮供應商符報價要求
執法人員指出,初步調查顯示,有不良中介公司會透過社交媒體或以「Cold call」手法,招攬一些中小企公司或商舖,例如食肆、零售商舖等,以「不成功不收費」作招徠,誘使他們申請資助,藉此騙取及瓜分款項。期間,中介公司會提供「一條龍」服務,包括替商戶填寫申請表、遞交文件、虛構相關科技服務方案,甚至開立一些電郵地址,假扮申請人與秘書處作溝通。
除了利用中介公司進行招攬外,詐騙集團亦會透過親友開設多間科技服務供應商,對相關申請人的科技項目作出報價,此舉既滿足「科技券」申請最少要有3間獨立公司作出報價的要求,亦確保中標公司必定受集團控制。調查又發現,部分科技服務供應商的負責人,實質為家庭主婦、油站職員、水手及倉務員等,並無任何科技背景或資歷,而公司亦未見有任何實質運作。
此外,創新科技署在發放資助前,需要申請人提交向科技服務供應商付款的證明,人員發現中介公司會透過一些關聯公司,把相關款項過數至申請者戶口,或者把現金交予他們,再由申請者透過銀行轉帳方式,匯款予詐騙集團所控制的科技服務供應商,從而製造虛假支付證明。
至申請後期,中介公司會代申請人提交項目完成報告,連同之前的支付紀錄證明,誘騙署方批出最終資助。待獲得資助後,申請者及中介公司會以「七三」或「六四」比例分帳。另一方面,詐騙集團會利用一些空殼公司申請資助,再在申請過程提交偽造業務紀錄,以滿足申請要求。據了解,相關科技提升方案一般涉及企業資源管理系統,而且供應商提出的方案均非常相似。案件仍在調查,不排除會有更多人被捕。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