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百物騰貴民生艱 何堪醫療費增加

百物騰貴,壓力山大,相信這是絕大部分香港人的心聲。市民應慳則慳,但要是生病了,醫療費如何能慳?在千億財赤高企之際,港府錙銖算盡,竟然連基層病人都不放過。消息稱,當局有意檢視整體公營醫療服務收費,認為急症室已經7年無加價,調高收費勢在必行。
目前公立醫院急症室每次診症收費為180元,對上一次加價是2017年,當時由100元大幅提高至180元,早就被轟為飛擒大咬。當時加價後,求診人次的確於一年內跌約4.4%,其中第四及第五類、即次緊急及非緊急病人跌幅最顯著,分別為6.9%及17.6%,但輪候時間不減反增,由加價前平均103和126分鐘,增至2017/18年度的114和127分鐘。而截至前年底,第四及第五類病人平均輪候時間,更分別增至125和161分鐘。可見要減輕急症室壓力,和增加收費並無必然關係。
當然,欲加之價,何患無詞。行會頭面人物代政府放出風聲,直指急症室存在濫用情況,而且已有多年沒有加價,有沒有財赤都應該檢討收費,甚至認為加幅應與私人市場拉近距離,才能減少濫用。儘管港府還未有正式定案,但高官已講明認同檢討所有公共服務收費,預料下月底發表的《財政預算案》將有公布。
老實說,現時庫房空虛,財赤驚人,儲備跌跌不休,賣地收入則無以為繼,港府早就淪為無米炊的拙婦,密謀增加收入無可厚非。但必須強調,增加收入有許多正途,打公營醫療主意絕對不可取。須知公營醫療是基層市民的救命稻草,他們無力支付昂貴的私營醫療費用,不向公院求醫,隨時由小病拖到變大病,最後只會令公營醫療負擔更趨惡化。正如關注組織指出,一加俱加,政府加價只會令私營市場跟風,造成惡性循環,何況如何定義濫用,當局說不清究竟。議員亦認同現時並非加價合適時機,尤其疫後經濟疲憊,建議先增加夜診收費,介乎急症室與私家門診之間水平。
有頭髮沒有人願意做瘌痢,如果經濟條件許可,試問誰願意耗費寶貴時間在公院輪候急診呢?君不見,每逢流感高峰期,急症室輪候時間無不以十個八個小時起跳,病人忍受病痛折磨,難道全部都是濫用?全部都是鬧着玩?私家醫生收費昂貴,看一次醫生動輒收費4、5百元,高官權貴薪高糧準,自是無法體會基層苦況。更不必說,中產市民本來已是福利全無,使用公營醫療服務遂成為唯一「福利」,現在港府連這樣的「微利」也想剝奪,由基層到中產莫不百上加斤,苦上加苦,民怨由此而起何足為奇。
說到底,公營醫療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前線醫護人手長期不足,十個煲七個蓋,豈有不爆煲之理?雪上加霜的是,單是2023/24年度,港府便以疫情完結為由,減少向醫管局撥款約2.7%,令醫療資源更捉襟見肘。磨刀霍霍向市民,為何高官和行會成員不減薪共度時艱?這個政府實在太涼薄!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