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揪致病通路解謎囊 救漸凍人新藥曙光

中大發現「漸凍人症」新發病機制,研究團隊正篩選新候選藥物,並測試功效。 中大發現「漸凍人症」新發病機制,研究團隊正篩選新候選藥物,並測試功效。
中大發現「漸凍人症」新發病機制,研究團隊正篩選新候選藥物,並測試功效。
中大夥牛津研究 抑信號改善神經元細胞
俗稱「漸凍人症」的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是漸進式的致命疾病,影響患者大腦和脊髓,導致肌肉無力、協調能力喪失,最終導致呼吸衰竭,至今未有治愈方法。中文大學發現疾病的新發病機制,研究團隊正篩選新的候選藥物並測試功效,希望可幫助開發新藥。另外,有病人互助組織建立本港首個「漸凍人症」患者資料庫,發現患者平均在55歲發病,且花近一年時間才確診。
中大生命科學院研究團隊與英國牛津大學的最新研究發現,部分「漸凍人症」患者基因突變,神經元中一種「轉錄因子」在脊髓運動神經元中功能紊亂,從而激活致病信號通路,導致神經元細胞死亡;當該信號通路被抑制,患者脊髓運動神經元細胞功能障礙會改善。研究成果已在國際權威科學期刊《自然通訊》上發表,更獲2023年泛亞洲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PACTALS)大會的牆報展示獎——基礎科學一等獎。
研究團隊表示,「漸凍人症」是一種成年發病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全球發病率為每10萬人口約有4.4人,至今仍未有治愈方法,研究發現的致病信號通路,可作為治療「漸凍人症」神經毒性的潛在藥物靶點。目前團隊正篩選新的候選藥物,並測試其在細胞和果蠅模型中抑制神經細胞死亡的功效,隨後計劃在鼠類和靈長類模型上,測試有潛力的候選藥物,以進一步評估其有效性。
平均55歲發病 確診需時
為掌握患者的情況及需要,香港肌健協會早前獲醫學生義工協助,建立本港首個「漸凍人症患者資料庫」,共收集全港四分一患者的數據。資料庫調查顯示,本港「漸凍人症」患者平均於55歲發病,大多於50歲或以上發病,存活時間由數個月至十年不等,中位數為3年,初期病徵分別為手及腳無力,而由於初期病徵難辨認,患者平均向4名醫生求醫、進行5次詳細檢查才確診,平均花近一年時間,12%更用上逾兩年。調查又發現,三分之二患者現已嚴重殘疾,其日常活動能力僅及晚期癌症患者的三分之一。
復康治療 緩病徵減併發
協會表示,「漸凍人症」患者的思維及感官不受影響,可以清晰感受身體機能急劇惡化,復康治療可有效紓緩病徵、減少併發症及維持生活質素,呼籲各界伸出援手,支持復康服務及購買輔助設備,並促請當局盡快設立神經——肌肉疾病專科診所,為患者提供復康服務、輔助設備及照顧配套。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