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新能源電動車 實現彎道超車

2023年對於中國工業來說,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日本汽車工業會日前公布,去年1至11月汽車出口量為399萬輛。而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去年1至11月中國汽車出口量達441.2萬輛,全年估算為510萬輛,年增長六成,全年出口量首超日本,成為世界第一。連同內銷,中國汽車全年銷量達2,900萬輛,成為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火車頭。至於個別品牌,2023年第4季,比亞迪在純電動車的銷量,首次超過特斯拉,也成為世界第一。
汽車產業是工業強國的綜合體現,其產業之大,涉及技術、設計、生產工藝、生產效率、品牌形象、上下游供應鏈和銷售等多個環節,中國這次的登頂,實現了「中國製造」到「中國品牌」、「中國智造」的轉型。在建國之初,中國連一部汽車也造不出來;改革開放後到2010年左右,就算是國內市場,也是外國品牌的天下。由於汽車產業涉及技術積累和品牌壁壘,國產品牌不僅技術落後、形象低下,更給人抄襲和不可靠的印象,為甚麼不到10年便出現翻天覆地的巨變呢?
提前部署 政策支持
這是因為新能源電動車實現「彎道超車」。國家為了環保減排,看到新能源汽車與傳統燃油車的技術路徑不同,早在2000年之初,就提前部署新能源,推動純電、混能增程和燃料電池三大技術路徑,在電機、儲電和動力總成的範疇進行前沿研究,繼而在2010至2012年期間,陸續推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等政策,推動各種補貼優惠政策、基建支持,以本地市場做突破。以深圳市為例,為了支持電動車發展,全速推動全市公交、計程車、網約車實現全電動化,以政策引流資本,創造內循環帶動國內新能源汽車需求,車企有了資本就可投入研發、生產,形成良性循環。以比亞迪為例,它以自主核心技術,實現垂直供應鏈的產業結構,被人卡脖子的情況絕不會在當今中國汽車產業發生。東京專利分析公司Patent Result的數據顯示,從2003年到2022年,比亞迪申請了13,000多項專利,是特斯拉的15倍。堅實的科技力量,是如今中國汽車發展的底氣所在。
不再是吳下阿蒙的中國汽車產業,下一波是向全世界打開中高端市場,或輸出技術專利實現高增值。至於香港,曾是全球最早研發電動車技術的地區之一,2008年源自香港理工大學的電動小車MyCar,由於資金不足,只能曇花一現,實在可惜。筆者建議,香港作為國家對外窗口,最近輕鐵將以非營業方式測試氫燃料電池輕鐵,為日後的環保輕軌系統投石問路;氫燃料電池技術與主流的鋰電池屬不同的技術方案,氫燃料電池雖然暫時未有大規模成功的商業營運模式,但潛力巨大,香港在前沿技術研發、測試和認證方面可以發揮優勢,加上我們作為國際融資平台,如政府能作出主動的政策支持,相信可為國家新能源產業作出香港獨有的貢獻。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