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圖釘型社會與螺絲釘型百姓

消費,當下中國經濟最熱門的詞彙之一,諸如消費乏力、消費復甦,拉動消費、刺激消費;「三駕馬車」裏,消費是中堅;「三重壓力」中,消費也佔重要分量。消費,說到底,就是兩個字:花錢。
而最近的輿論漩渦,就是由此而生。一位央視名嘴在節目中一本正經與經濟學者探討:「如何解決老百姓有錢不敢花、不願花?」這好比此前某專家苦口婆心地勸大學生:「既然找不到工作,為甚麼不去創業呢?」中國古代留下「何不食肉糜」等名言,法皇路易十六的瑪麗皇后也好奇「窮人沒有麵包吃,為甚麼不吃蛋糕呢?」名嘴、「磚家」固然抵不上皇帝皇后地位高,但一樣地高高在上、錦衣玉食,卻又擺出一副菩薩嘴臉,大發慈悲地關心民瘼。
慘淡的現實是,國家發改委的數據顯示,中國月收入低於2,000元(人民幣‧下同)超過9.6億人,不足1,000元的有6億人。年輕人失業率已有相當長時間維持在20%的歷史超高位。說得直白一點,老百姓不是有錢不敢花、不願花,而是沒錢了。但「磚家」們也有理據──儲蓄率不是一直居高不下嗎?
疫情3年坐吃山空,民營經濟萎縮、裁員,教育、醫療壓力山大,加之股市表現落後於全球,樓市神話崩塌,而房貸、車貸不能停,老百姓「開源」無門,增量收入渠道堵塞殆盡,只能千方百計攢錢節流。天量儲蓄只是最基本的「保命錢」,而非吃飽喝足後剩下的「閒錢」,這與一些發達國家通過直接發錢、大規模補貼、全面轉移支付形成的超額儲蓄完全不同。
這種情況下,討論怎樣花錢,無異於無米下鍋時,卻忙着研究煮粥還是燜飯,吃飯用青花瓷碗還是用珐琅彩碗一樣,無怪乎遭到網民嘲諷。時至今日,公眾已沒有心思去關注甚麼堅尼系數、貧富差距,奢談甚麼中產階級、橄欖型社會。
當下的中國已是一種圖釘型社會,極小一部分天花板階層聚攏了絕大部分財富。就以內地某銀行的用戶結構為例,1.94億客戶共有13萬億元資產,其中0.07%的私人銀行客戶,佔有3.8萬億元,人均2,800萬元;約2%的金葵花客戶,佔有6萬億元,人均150萬元;而佔近98%的普通客戶,總計只有二萬億元,人均一萬元。當下年輕人興起的「反消費主義」、「低欲望社會」等潮流,其實也是一種失落的反抗。
少說廢話 多做實事
長期以來,老百姓被灌輸:「我是革命的螺絲釘,哪裏需要哪裏擰;我是人民的一塊磚,哪裏需要哪裏搬。」一顆顆卑微的螺絲釘,支撐着龐大機器的運轉。如今經濟不振,老百姓本是最大的犧牲品,卻又被推出來做貢獻,似乎老百姓是消費疲軟的罪魁禍首。經濟是系統工程,不能實事求是正視問題,不能讓民營經濟真正樹立信心,就沒有就業,沒有消費,反過來生產緊縮,惡性循環。再多的淺表性刺激,都無法激發活力。少說廢話,多做實事。教導老百姓花錢的話,一句也不要再說了。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