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詞有理:好事變壞事
為了振興經濟,香港政府這些年不惜工本搞了不少大型活動,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錢花出去了,卻沒有收到預期效果,有時候甚至弄巧成拙。例如這次除夕夜煙花匯演,號稱歷來最大規模,確實很璀璨,也確實博得不少歡呼聲,可惜功虧一簣,最後竟然敗在旅客疏導方面,搞得怨聲載道,好事變成壞事,不但沒有為香港爭取分數,反而使形象再次插水。
煙花匯演之前,港府在內地大鑼大鼓宣傳,大量內地客積極響應,紛紛來港捧場。結果呢?由於港府後知後覺加上應變能力不足,無法及時疏導人流,大批內地旅客有家歸不得,只好在上水站坐到天亮。對這些旅客來說,一次美好的經歷變成痛苦的折磨,難免有上當受騙的感覺,香港形象能不插水?當局事後作出諸多解釋,無非人流和車流太多、口岸超負荷等等,其實人們只想問一句,難道當局沒有預料會吸引這麼多旅客?到底是預警能力差還是應變能力不足?
香港與深圳只是一河之隔,為何成為無法跨越的鴻溝,這才是最值得港府認真檢討的問題。近年港府不斷強調推動大灣區融合,但予人的感覺是雷聲大雨點小,時至今天實行24小時通關的依然只有皇崗口岸及港珠澳大橋,顯然無法滿足實際需要,為何其他口岸不能考慮延長通關時間?起碼舉辦大型活動時應靈活變通吧?
沒有人懷疑港府振興經濟的決心,只是擔心其能力不足。經過黑暴和疫情的雙重打擊,香港本已五勞七傷,加上中美博弈愈演愈烈,香港處境尤其尷尬。過去緊跟西方那一套已經行不通,香港未來的出路就是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港府當然知道這個道理,也很想有所作為,奈何能力實在有限,至今沒有任何成績可言,連煙花匯演這麼簡單的事情也弄得一塌糊塗,真是孺子不可教也。疫後恢復通關,不是內地客蜂擁來港,反而是香港人爭相北上消費,箇中原因大家心知肚明。無論是營商成本,還是服務水平,或是待客之道,香港都明顯比不上深圳,拿甚麼跟人家競爭?
不是說香港已無可取之處,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及進入中國的門戶,香港具有獨特地位和魅力,對外國投資者和內地旅客依然有足夠吸引力,關鍵是如何發揮固有優勢,並發掘新的亮點。遺憾的是,港府管治能力始終無法令人有信心。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