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維港有35種珊瑚 佛堂洲首揭高密度扇貝

研究團隊採用新穎的水下測繪技術,能全面了解水下棲息地及其健康狀況。(高嘉業攝) 研究團隊採用新穎的水下測繪技術,能全面了解水下棲息地及其健康狀況。(高嘉業攝)
研究團隊採用新穎的水下測繪技術,能全面了解水下棲息地及其健康狀況。(高嘉業攝)
【本報訊】香港城市大學研究維多利亞港的海底生態系統,結果在維港發現了高達35種固著性表棲生物物種,其中包括4種黑珊瑚物種、16種石珊瑚物種和15種八放珊瑚物種,揭示了海港地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亦凸顯了海港地區底棲生境的恢復潛力及海洋生態系的修復可能性。其中在佛堂洲地區還首次發現了高密度扇貝,以及觀察到短吻粗吻海龍和青高海牛等標誌性的海洋生物。研究團隊亦根據結果確定了5個重要的底棲生境位置,分別為黑角頭燈塔、佛堂洲、魔鬼山、香港海防博物館和青洲,其中佛堂洲的底棲生境面積約為10.42公頃,相當於14.6個標準足球場大小。
城大水下測繪 評估棲息地
在港府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的資助下,香港城市大學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陳荔及其團隊於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間對維多利亞港的海底生態系統進行調查,以了解其健康狀況和恢復軌迹。研究涵蓋維港的自然海岸線,並包括將軍澳附近和香港島東部地區,採用創新的水下測繪技術全面評估了該地區的棲息地狀況,包括使用海底攝影設備對自然底棲棲息地進行初步篩檢,水下資訊系統進行水下地圖繪製,以及地理資訊系統和珊瑚面積估算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陳荔指出,水下測繪技術能有助分析水下棲息地的空間分布和覆蓋範圍,可隨時間有效監測其變化,並提出針對性的措施,以保護和保存維多利亞港獨特的海洋生態系統。實驗室研究助理鍾子浩指,海洋保育較陸地難評估,建立水底地圖可更方便進行研究工作,而下一步則希望可進行更全面調查,建立有更多圖像、數字,以至每一品種分布的資訊等,另外亦會設立網站,以向公眾介紹有關資訊。
城大研究在維港發現了高達35種固著性表棲生物物種。城大研究在維港發現了高達35種固著性表棲生物物種。
城大研究在維港發現了高達35種固著性表棲生物物種。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