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打破守舊官僚 精簡行政程序

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上月公布《香港主要運輸基建發展藍圖》,當中一共有38個交通基建項目,有部分正在動工,其中3個擬於2024至2028年完成,另有17個項目擬於2029至2033年完成。要同一時間建設多項大型工程,建築工人、工程人員、專業監督是否能夠到位,實在令人憂慮。
工程延誤超支常態化
其實政府去年已公布多項發展藍圖,各項目的開支非常可觀,由數十億元到大型複雜項目的千億元不等,融資方面政府也必須考慮周詳。另外,本港在基建發展上面對多項制約,除了人手不足,其中之一是一些不合時宜或過於冗長的行政程序及官僚守舊作風,要完成政府各項藍圖的目標落成時間表,必須縮短及精簡行政程序,改善守舊官僚作風。
近年香港花費在基建工程項目上的開支持續攀升,加上建造業人手荒與高齡化問題加劇,工程的延誤與超支問題漸趨常態化,飽受詬病。以城市交通基建工程為例,港人普遍感覺到鐵路愈建愈慢、愈修愈貴,出行卻愈來愈擁擠。回歸以來港府在興建鐵路與公路等大型基建時所耗費的成本,皆呈上升勢頭,平均每公里鐵路及公路的耗時與耗費,近幾年來皆是十餘年前的數倍以上。不少港人認為,香港基建投入如同無底洞,建設時間之長亦不能接受,直接原因當然是建築成本包括工人薪金與原材料的上升,但不必要的冗長程序所引致的時間浪費問題更為嚴重。
早前媒體報道,2013年博愛醫院獲捐贈一幅土地,興建全港最大型安老院舍,但到去年9月才舉行動土儀式,預計2027年投入運作;西九M+博物館不僅推遲6年才啟用,建築成本更較合約規定的金額高出59.44億元。當港人到大灣區走走,看到各個城市建設的「中國速度」,發展一日千里,再回看香港的民生基建項目一拖再拖,研究再研究,香港就如龜兔賽跑中仍未睡醒的兔仔。
大型建設項目均涉及多個政府部門,部門之間缺乏協調,是項目拖延審批的其中一個因素。而公務人員視自己為「把關者」而非「促進者」,並非以協助項目盡快處理各項程序及完成為目標,反而有時讓項目發展者感覺在雞蛋裏挑骨頭,阻礙項目進度,拖延項目完成時間。特首要求各個政府部門辦事提速、提效,以結果為目標,正正是對症下藥,接下來必須改善各級官員「各家自掃門前雪」、「不做不錯」的守舊官僚作風。
另外,政府目前的工程監管過分依賴文件報告,而巡查、實地檢測及智慧科技應用不足。海內外經驗示範了透過建設智慧城市,將基建工程的進度、監督、付款機制與效益掛鈎的可能性,反映基建工程可透過安裝電子設備,從興建至完成工程的一段長時間,持續監察和量化分析基建成效,甚至讓政府可在興建過程中及早發現工程問題並作出補救,提升基建質素,相關經驗也值得特區政府借鏡。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