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善用科技數據 防災兼省開支

回顧2023年,不少人都想起9月襲港的一場世紀黑雨。黑色暴雨警告懸掛接近17小時,降雨量據稱是200年至500年一遇,導致多個地區及不少地庫商場、停車場嚴重水浸,奪去兩條人命及造成大量財物損失。雖然政府已首次啟動在超強颱風「山竹」襲港後引入的「極端情況」機制,但仍有不少市民批評當局預警不足及應變遲緩。
筆者上周率領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代表團訪問上海,考察重點之一就是了解當地的城市管理和應急防災工作。上海位處海邊及長江出口,有不少沿海、沿河或低窪用地,部分是在不同年代填海而建,不時受到颱風、暴雨、洪水和大潮來襲。加上近年的極端天氣常態化,對這個人口密集、交通繁忙及經濟活動頻仍的國際大都會造成很大挑戰。
上海市政府近年在防汛建設上累計投入500多億元人民幣,利用了大量創新科技與大數據。除了天氣、水位、交通及人流情況等實時資訊,還有香港到近年才開始開發的空間地理數據,微細至全市有多少個地盤正在開工,其施工進度及預計完工日期等都有記錄。由於興建中的樓宇結構可能未達安全標準、防風與去水設施未及完善、存放了大量建材與機械等,建築地盤在風災水災期間往往最危險,有需要嚴加管控,以保障民工與鄰近居民的安全。
有了資料與數據,還要懂得分析和應用。上海市通過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住建委)來擔當中央統籌角色,專責統合及分析來自不同渠道的訊息數據,然後作出前瞻性的政策決定,協調相關地區和單位切實防範應對。須知再大的暴雨和洪水,都不會一下子侵襲全市,而是先在某些小區出現。若當局能及早察覺並準確預測其走勢,再迅速果斷地作出疏散人群、交通停運及截流排洪等決定,即能大大減少相關人命和經濟損失。
香港近年經歷了「天鴿」、「山竹」吹襲和世紀黑雨,部分人認為政府應大幅提升各類基建的防汛能力,例如由過往只應付到10年至20年一遇的暴雨,提高至50年、100年甚至200年一遇。這樣確能提升安全水平,但同時會導致工程造價飆升,耗費大量公帑,還有因收地及施工而造成擾民,佔用了本可用作其他發展的土地,窒礙城市的經濟和民生發展。
做好事前預警疏散
內地大城市採用另一套思維來應對。上海市基建一般的雨水排水能力只有一年或兩年一遇,「十四五」的目標只是將全市25%城鎮的排水能力提高到3至5年一遇。當香港動輒用數億元興建地底蓄洪池以防止一些地庫停車場與低窪農田的偶發性水浸,當地政府則研究在暴雨時徵用部分地庫停車場或農田充當臨時蓄洪池,將資源集中做好事前的預警、疏散,以及事後的搶險救援和賠償復原工作。應急防災的目標是不能有人命及嚴重傷亡,將經濟及財物損失減至最低,而不是不惜工本地與自然天災對抗。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