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醫健:醫患同行:健康大數據有助抗疫

近期氣溫轉冷,令患上上呼吸道疾病有所上升,除了甲型流感及新冠肺炎,其他如鼻病毒及諾如病毒等個案亦增加。尤其是一老一嫩,患上上呼吸道感染如是不同病毒夾攻,引起嚴重併發症的機會亦有所上升。作為家長,在長假期更有機會帶子女外出旅遊,到寒冷天氣的地方旅行萬一感染疾病,不但掃興,更可能因人生路不熟而找不到治療而影響病情,故此尤其是高危人士,應該盡快打流感及新冠加強劑疫苗,以作最佳保護。在人多擠迫的公眾地方,無論在海外或本地也應帶上口罩,出門前更應帶備應急藥物,以及買旅遊及海外醫療保障,找當地醫療聯絡以作不時之需。
雖然公立醫院的呼吸道疾病急症並未達應接不暇水平,但假期期間急症室個案已趨升,內科病科亦已屆爆滿。流感及新冠個案亦較先前上升不少。隨着假期聚會及旅行後返港增多,加上長假期後同學回校上課,未來一個月的感染數字應節節上升,情況不容樂觀。
另外,很多兒童甚至成人在疫情復常後的第一次感染流感都較以往嚴重及「長手尾」,亦有很多流感病人連日發高燒不退,又或者久咳不止,歸根究柢都是「疫債」所累,多年戴着口罩,減少到人多擠迫的地方,以及注意衞生是感染呼吸道疾病的最佳屏障。但隨着復常,很多以往的屏障已變得不攻自破,在公眾場所隨飛沫及接觸所能築起的感染屏障已經脆弱,加上身體的免疫屏障記憶經歷多年已對流感病毒忘記得差不多一乾二淨,感染風險固然上升,身體反應也較強烈。
其實,三年多的疫情教曉我們的,除了自我保護的個人衞生習慣及危機感,亦有社區建立的通報機制及危機意識的保護與防範,包括學校及幼兒院的病情數據、醫院的個案臨床及病理分析、疫苗注射率及滲透率、公眾教育的普及度、寒冷天氣情況,以及連接港口的鄰近城市發病率等等。這些數據看似老生常談,但說到對數據的靈敏度及前瞻性往往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現在政府着力推行基層醫療,但醫療系統往往是雙方的,單單透過築起基層醫療網去保障大眾健康,減少第二第三層醫療需要固然重要,透過靈敏的機制準確判斷社區流行病的發病端倪亦同樣重要,加上聯繫好的各專科專家,這正正是健康大數據的賣點所在。
病人及醫護權益協會召集人龐朝輝醫生
病人醫護權益協進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