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平安夜有點冷 風中抱緊信念

今天是復常後的首個平安夜,但市道未有想像中的暢旺,回望這一年小市民的好新聞不算多,打工仔加薪僅可追及通脹。香港雖然定位為重要港口,但吞吐量下跌約13%。金融方面,港股連跌4年,破了最差紀錄,首次公開募股(IPO)方面,新股集資額僅458億元,按年大跌54%,跌至世界排名第6。很多商場大街,假日也沒有以往的熱鬧,或是因為部分市民習慣了北上消費,朋友的聚會也少了。從股票到一般消費市場都瀰漫着悲觀氣氛,政府可以做些甚麼提振市民的信心呢?
筆者今年夏天隨清華大學EMPA課程到新加坡國立大學進行研習,同學們都有一個很深刻的體會,就是新加坡的政府宣傳,讓危機感滲透到每個市民的血液中,政策制訂是基於充滿危機和外部挑戰,從地緣政治、國家安全到能源、食水、糧食等,而這些危機感正是新加坡人團結在一起的凝聚力所在,不論順境或逆境,都能發揮最大的積極性,渡過一個又一個難關。
要有打持久戰準備
至於中國領導人常常強調:「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要防止塔西佗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和修昔底德陷阱,正確處理好群眾關係、經濟發展的規律和正確處理好國際關係。這種宣傳,令執政黨和政府團隊,到一般百姓,都隨時在一個迎接困難和挑戰的心理預期中。
可能是香港過去幾十年絕大多數時間都是順境,即使出現周期性問題也很快就能解決,加上得天獨厚的特殊地位,可謂左右逢源,所以由政府到市民都漸漸變得欠缺危機感,當真正面對逆境時,心態就會崩潰,有些人會選擇移民或轉移資產。政府為了照顧心理脆弱的市民,只好一味強調所謂的優勢和機遇,忽略了指出問題所在,也忽略市民如何與政府一同努力,長遠影響政府的公信力。
我們要承認眼前的困難和威脅,在香港產業轉型的同時,加上地緣政治的不利因素,市民要預期過一段緊日子。但我們要有一種信念:香港的轉型是在本質上,要從日落西山的西方殖民體系遠東前沿陣地,轉為新興的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征程上。香港是對全世界開放,作為國家開拓全球新舊市場的排頭兵;另一方面,以八大中心定位,練好真功夫提升競爭力,以實幹落實高質量發展。正所謂「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好形勢是幹出來的,政府要提高底線思維能力,實事求是地設定好基礎目標,提出具體政策,提升管理效能,要說到做到,以高效實績爭取市民和投資者的信心。而作為市民,我們熱愛香港,要有打持久戰的心理預期,但絕不能失去信心。
環顧世界,香港仍是福地。在平安夜祝願世界和平,巴以衝突、俄烏戰爭早日平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想早日實現。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