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價格貴 缺人手 死結 港貨櫃吞吐量續跌

本港作為港口中轉樞紐的地位下降。 本港作為港口中轉樞紐的地位下降。
本港作為港口中轉樞紐的地位下降。
恐失守全球十大 減稅吸外來航運公司
本港貨櫃吞吐量在2022年僅排名全球第9,隨時跌出全球航運中心的十大排名榜。政府昨日發表《海運及港口發展策略行動綱領》,坦承交代多項香港港口的弱點,包括價格競爭困難、港口綠色措施推行緩慢、港口未完全自動化,以及面臨人手不足等多個問題,直認今年至10月止,本港港口吞吐量對比2022年再度下跌約13至14%。為了挽救頹勢,港府提出10個策略及32項建議行動,但未有正面回應是否將重振港口競爭力視作關鍵績效指標(KPI),僅稱各行動已標示時間性,未來會不斷檢視措施成效是否需要更新。
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昨與多名官員出席記者會,港口發展專員暨運輸及物流局副秘書長陳婉雯介紹行動綱領重點,她表示海運發港口業的經濟貢獻在2021年佔本地生產總值的4.1%,即1,118億元;佔總就業人數2.1%,約提供7.84萬個職位。而多項建議包括由明年起會與香港海運港口局合力推動業界的綠色可持續發展,培養專才;投資推廣署會加大力度招納航運公司落戶香港,研究重點海運商業領域推行稅務寬減措施,期望有助爭取新貨源等。
不過,大灣區的港口擴建速度超過香港,且提供比香港更實惠的價格,而在疫情高峰期,中港邊境關閉期間,有部分船舶已選擇了附近的港口,香港作為轉運樞紐的地位正在下降。海事處處長袁小惠表示,本港新冠疫情前的港口費收入,每年可有近兩億元,但在2023/24年的收入僅約一億多元。
明年檢視培訓基金 冀大灣區資格互認
面對香港中轉樞紐地位下降,林坦言港口活動與全球外圍經濟因素有大影響,有部分問題不能完全控制,但自由港、補時港等的美譽,以及簡單稅制,加上香港是全中國唯一用普通法的城市,即使香港港口的價格不及大灣區便宜,但仍有其本身優勢,未來會再研究船務管理、代理、租賃以外的稅務優惠,相信本港憑優越地理位置和優勢,絕對有能力成為全世界首屈一指的港口。
人才方面,運輸及物流局常任秘書長陳美寶表示培養人才是重要措施,大部分會在2024年起執行,現時局方設有海運及航空人才培訓基金,推出以來有近萬學員受惠,參與推廣宣傳活動多達9萬人次,明年會再檢視基金,希望未來受惠人數可大大提升;另外也會與大灣區其他港口發掘合作機會,例如加深人才培訓和更多資格互認等。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