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新的國際化

香港不少人不同意一帶一路的戰略,主因是認為一帶一路國家與香港缺乏連繫,也不熟悉。現在從頭發展,費力費事,倒不如單只從事大灣區的建設。珠三角在香港經營幾十年之後,加以人脈血緣和地緣關係,當地也發展不少,似乎香港將之整合,事半功倍。這主要是從方便或容易着眼,沒有戰略和發展的眼光,也與香港以往的做法相異。
香港在上世紀50年代工業化的開始,全無基礎,亦缺經驗,但港人開拓,不畏陌生艱辛,也不管文化語言制度的障礙。而在內地改革開放初時,港人進入珠三角投資創業,即使有人脈血緣地緣關係,珠三角基礎設施缺乏,勞工多是外來,與屬廣東的港人有文化語言習慣的隔膜,更且雙方都缺加工工業的經驗與技能,拓展的困難並不比50年代工業化時期為低。但這兩個時期港人都不畏困難,努力以赴,從而創造出經濟奇迹和龐大的財富。
一帶一路發展帶來的機遇,其中的困難和挑戰,不比50年代和90年代的發展為少。若港人沒有拋棄傳統的開拓精神,應不會把一帶一路的發展視為畏途。
香港應否取捨一帶一路發展,決定在於戰略需要,不在難易。在戰略上,世界格局轉變,內地包括珠三角的大發展。香港不能維持不變,特別是美國西方對香港的制裁不會取消,新興國家的發展在國際上取代了發達國家的部分市場份額。香港不可能回復以前作為美國西方的加工貿易中心或中國與西方貿易的中轉、仲介。香港要維持發展,亦不可只是依賴進軍內地,內地的競爭已讓香港難以承擔。於是,香港的最佳出路便是正將大發展的一帶一路國家。
相對而言,大灣區中,香港以外地區的經濟競爭絕對不遜於香港,香港可與之分工。不過,它們的經濟有多少與香港分工和整合呢?以深圳、上海的金融業發展,中國正擴大開放,內貿與外貿一體化;香港相比深圳、上海在這些方面優勢不多,將會如股市一樣被深、滬等超趕。科研亦落後,香港缺乏長期投資與規模經濟效益。
香港唯有的優勢是國際化,且要比內地走快一步建立與一帶一路國家的國際化。如此與珠三角分工,奠定香港在大灣區內的特殊角色作用,也以此推動香港憑藉這樣快人一步的一帶一路國際化,襄助國家今後的開放與發展,繁榮香港。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