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基建發展創容 提效高質發展
港府日前推出《香港主要運輸基建發展藍圖》,旨在建立願景:通過基建先行、創造容量的規劃方針,以運輸基建驅動發展,構建一個宜居、具競爭力及可持續發展的香港,滿足中長線發展需求。主要發展區包括新發展的北部都會區:元朗、北區3萬公頃土地、250萬人口,以及傳統城中心維港都會區:維港兩岸及交椅洲人工島,以維持金融、商業為優勢,以及國際物流樞紐地位,善用機場、貨櫃碼頭、港珠澳大橋、各陸路口岸等,以滿足香港遠至2046年及以後的運輸及物流需求。
從過去的經驗,每次基建大發展,都會迎來新一波的發展,這就是基建先行、創造容量的基礎。如何做好規劃,採用甚麼技術方案,如何加快工程進度,如何融資和控制成本,都是這次基建藍圖成功的關鍵。規劃方面,不少人擔心新建的鐵路支線都會接駁入舊有已飽和的主要鐵路,例如新界東北綫,從香園圍經坪輋、皇后山連接粉嶺站。筆者認為,這個方案較2021年《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報告書提出只到安樂村,再透過行人系統接駁粉嶺站的方案,已經有所改善,但仍會增加已飽和的東鐵綫的負擔,可能令大埔、沙田區居民更難上車,而皇后山邨居民出行難的問題也不會得到根本緩解。
此外,藍圖建議把將軍澳綫延至將軍澳南,但將軍澳綫在最繁忙時間,載客率已超過100%;而在三隧分流第一階段,東隧私家車隧道費增加的情況下,東隧車流未有明顯減少,更有可能因第二階段商用車隧道費減少而進一步增加車流,塞爆東隧。將軍澳居民的主要工作地點仍是傳統的港島都會區,政府並未提出解決方法,甚至延緩港島北綫,這種論斷與市民的親身感受嚴重脫節。
簡化程序 控制成本
至於藍圖提出的洪水橋/厦村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系統,與尖鼻咀至白泥綠色運輸系統,以及現有輕鐵之間的關係,各自有何定位?各系統間是否兼容?如何接駁屯馬綫和新建的深港西部鐵路,一區多鐵如何增強與新建系統的連通性和提高效益,路權安排,都是關注的重點。
正所謂時不我待,時間表也是關鍵。現時招標前須完成一系列程序,包括邀請遞交意向書(約3個月)、環境影響評估(約18個月)、方案刊憲及批准(約9個月)、擬建車廠用地的規劃申請(約12個月),以及其他工地勘測、設計和擬備招標文件等籌備工作,合共至少42個月,這還未包括地區諮詢。如何將這些程序簡化壓縮,是提速提效的關鍵。
最後是成本控制方面,有意見擔心這些工程超支甚至淪為大白象,故此筆者在立法會正推動成立「工務工程效益成本管理研究小組委員會」,從檢討政府招標的機制、優化項目管理、強化立法會在審批工程項目上的角色及推動使用新科技應用方面,以達致節約基建工程成本的目的。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