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負面標籤污衊化礙治療
【本報訊】青少年精神健康問題備受關注,最近中大醫學院的社區調查報告指出,平均每4個兒童和青少年,就有一個有精神疾病,惟近半數照顧者不願意尋求專業的幫助。有精神科醫生指,精神科的負面標籤和污衊化,實際上是接觸和獲得精神科服務的最大障礙,認為應加強公眾教育及建立精神健康教育課程;並建議當局減少正式上課時間,照顧學童的精神健康。
最近當局提出的應急方法包括三層介入,其中嚴重和緊急的個案應立即轉介到精神科醫生門診。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榮譽臨床副教授陳國齡昨於電台節目指,大部分個案經過藥物和心理治療後,約有70%至80%有良好進展,可以繼續正常生活。然而,在醫教社同心協作計劃中,最困難的是獲得父母同意,將緊急個案轉介到精神科門診就診,以致延誤治療的機會。
精神健康教育應走入校園
陳國齡建議加強公眾教育,在學校設立精神健康教育課程,讓學生和青少年能夠察覺自己的症狀,並理解朋友和同輩間的情況,學會如何尋求幫助和接受治療。她又提到,疫情期間學校轉為網上學習,使學生失去實體學習、興趣培養和社交體驗機會,復課後又面對追趕課程壓力,誘發嚴重焦慮和抑鬱徵狀,較易產生自殺念頭。她認為,當局應暫時改變教育政策和重點,減少正式上課時間,留出更多時間慢慢學習和進行輔導,照顧學童的精神健康。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