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大專生多不善理財 投資亂靠社交平台
影片訊息質素參差 倡證監規管遏止
香港是金融城市,但本地大專生的理財能力卻得分偏低。一個民間智庫早前調查本港逾千名大專學生的理財手法,發現受訪的大專生平均理財能力僅有12.7分,相較21分滿分來說,屬偏低水平。近60%受訪大專生稱從社交平台接收投資資訊便入場,更有近10%受訪學生曾借貸購買投資產品。智庫認為,不少受訪者對投資產品一知半解便行動,認為大專院校應按學生的能力分級傳授理財知識,證監會亦應加強在社交平台上就投資產品發表意見的監管,強化本港學生規劃個人財務的能力。
MWYO青年辦公室於去年8月至11月期間,以問卷訪問1,682位大專生,了解他們的投資知識及方法。在7個常見投資產品類別中,包括股票、債券和基金等,受訪學生普遍認為自己認識不足,即使已成投資界新寵的加密貨幣及非同質化代幣(NFT),亦只有5.7%學生稱有足夠認識。
近一成受訪者借貸投資
儘管對投資產品一知半解,研究卻發現有27.1%受訪大專生持有投資產品,有56%持有股票、34%持有基金及21.8%持有債券等傳統投資產品。同時有18.2%持有新興的加密貨幣及NFT。
研究又發現,有39.3%受訪者主要透過社交平台獲得投資資訊,其次則透過朋友或家人(35.5%)和電視節目(32.5%)。有58.9%受訪者會從至少一個社交媒體平台接收與投資相關的資訊。有7.7%受訪者直言曾借貸購買投資產品。
MWYO青年辦公室研究員陳宇謙指出,在知識不足的情況下,學生或更偏好觀看一些專業性較低、但外行人較易明白的投資影片或電視節目,這些訊息質素參差,內容缺乏監管,或導致錯誤的投資決定。然而,本港並沒條文能夠管制非《證券及期貨條例》持牌人在社交平台上的投資意見是否準確,建議證監會參考內地、澳洲、英國及歐盟的做法,加強對在社交媒體上就投資產品發表意見的監管,包括如何定義及涵蓋哪些人士。
陳宇謙又建議,大專院校應為學生提供更多理財教育課堂,邀請有金融界工作經驗的人士進行授課,課程設計上可以加入相關模擬投資環節,讓學生能夠更直接地了解不同投資產品的風險與回報,同時院校亦應按學生理財知識水平和需要,調節課程內容。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