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英向移民落閘 港須做好自己

英國政府日前宣布將收緊移民政策,又提出立法將早前被法院裁定違法、把難民送往非洲盧旺達的計劃合法化。首相辛偉誠形容現行政策遭濫用,質疑部分移民、難民及其家眷前來英國,並非為了逃離或尋找工作機會,而是只想享用由當地納稅人付鈔的種種福利,直言「沒有貢獻就不要來」。
有關做法某程度印證了,英國在修例風波期間大幅放寬港人移居當地的門檻,並非為了履行對香港黑暴「手足」的甚麼道義責任,而是希望藉移民吸納香港的人才和資金,為英國經濟作出貢獻。另一邊廂,自恢復通關後,港人回流潮開始出現,當中不少正是近年嘗試移居英國,但因工作及生活並不如意,而希望返回香港的人士。
事實上,英國自脫歐及疫情以來,經濟長期不振,在俄烏戰事爆發後更面對高通脹與能源危機,罷工無日無之,政府管治亦出現種種問題。不少港人移居當地後,才發現搵工並不容易,往往被迫降職、減薪或轉行,從事一些未能發揮所長以至較低下的職業,收入與社會地位下降,還須面對文化和氣候差異、治安及歧視問題等。
香港向來是個高度開放、自由的社會,歷史上也是一個移民城市,大部分人都是在不同年代移居香港的內地居民、海外華僑及其後裔。而每隔一段時間,香港都會因不同理由,出現大大小小的移民潮,但不少港人移民或其下一代,其後回到香港生活或工作。
基於這個歷史背景和特性,《基本法》內有關香港永久居民資格的規定是相當寬鬆,港人近乎可以來去自如。最近入境處就因大量海外港人返港換領新身份證,而需要延長相關換領服務限期。有部分港人認為政府應取消這批人的永久居民身份及領取福利資格,但根據《基本法》,這並不容易做到。
香港要有效留住人才以至對外搶人才,不能依靠外國的移民政策轉變,而是要積極做好自己,主動查找不足。部分港人即使明知在外國生活不易,仍選擇移居海外做二等公民,按筆者觀察,主要是想享受較寬敞舒適及相對便宜的住屋和生活環境,而並非享有更大的民主自由。
有些海外及內地專才,即使明知到香港發展會有更好的收入和前景,但往往也因居住環境狹小及住屋開支高昂而卻步。政府近年已做了大量工作,致力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增建「人才公寓」及放寬非本地居民的置業限制等,希望政府能再加把勁。
改善教育制度及政策
港人選擇移民的另一主要考慮,是子女教育問題,認為香港教育功課多壓力大,即使經過多次改革及減少考試次數,資源投放不斷提高,但距離「快樂教育」的目標仍遠。有人質疑許多海外國家的學校課程較淺,但教出來的學生又不見得比本地的差。筆者並非這方面的專家,希望相關官員及教育工作者能認真檢討,改善香港的教育制度和政策。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