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浸大研外泌體傳送法 治阿茲海默症

浸大團隊開發創新藥物傳送方式,以治療阿茲海默症。(黃仲民攝) 浸大團隊開發創新藥物傳送方式,以治療阿茲海默症。(黃仲民攝)
浸大團隊開發創新藥物傳送方式,以治療阿茲海默症。(黃仲民攝)
【本報訊】香港浸會大學過往研究發現,中藥鉤藤的生物活性化合物「柯諾辛鹼-B」能有效治療阿茲海默症,惟血管和腦之間的血腦屏障,影響大腦吸收柯諾辛鹼-B。由浸大中醫藥學院領導的研究團隊,近日開發一種利用外泌體將柯諾辛鹼-B傳遞至大腦的新方法,稱有效改善認知和運動能力,並減輕阿茲海默症的症狀。
外泌體是由細胞釋放出來的細胞外囊泡,可以在細胞之間運送分子,而近年研究顯示,外泌體更可成為輸送藥物的載體。為評估外泌體是否阿茲海默症的有效藥物載體,浸大研究團隊操控小鼠的神經元細胞,使其產生更多含有轉接蛋白Fe65的外泌體。
其後,團隊在實驗模型中發現,Fe65能增強外泌體對阿茲海默症典型特徵,即澱粉樣蛋白前體水平較高的神經元細胞的靶向性,以及與這些神經元細胞相互作用的能力。換而言之,經改造的外泌體可用作阿茲海默症的藥物載體。
恢復小鼠25%認知活動能力
為評估柯諾辛鹼-B作為阿茲海默症藥物潛力,團隊將柯諾辛鹼-B載入經改造的外泌體中,再注射至患阿茲海默症的小鼠體內。結果顯示,載有柯諾辛鹼-B的改造外泌體,可提升小鼠自噬活動並穿過血腦屏障,將柯諾辛鹼-B傳遞至大腦,從而令累積的澱粉樣蛋白減少30%。
此外,研究團隊為阿茲海默症小鼠進行各種行為測試,包括旋轉棒測試等,發現注射載有柯諾辛鹼-B的改造外泌體,可恢復小鼠25%認知和活動能力。浸大團隊相信,外泌體有潛力成為一種向大腦輸送藥物、用以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新方法,有望為未來發展出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藥物帶來希望。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