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金融選擇

中國要成為金融強國,怎樣的金融強國?
國際上金融體系的發展有兩大類,一是日德,以大銀行為主。日本是以大銀行作為企業集團的核心,以銀行的財力支持企業集團的發展,形成財閥制度。南韓亦採相類模式。德國則以地方銀行作為核心,針對地方經濟的企業,銀行提供融資,同時參與企業的內部監督。德國企業的治理雙層制(股東董事會和有外界和職工持份者參與的監事會)多是以銀行為監事會之首。二者都是銀行與企業緊密合作,以推動產業與地方經濟的發展。
二是英美,兩國的銀行與企業關係純粹屬商品化的利潤關係,銀行只管本身的經營和利潤,不管服務或所在地方的企業與經濟死活。英國是側重商業銀行,美國傾向於投資銀行。但二者的金融經濟體系內銀行不是最大勢力,而是非銀行的直接金融機構,例如股市及其他工具市場才是融資的主力。銀行在英美沒有日德那樣佔有金融與經濟的主導地位與作用。
這兩個類別以及銀行不同的體制,都有利弊,但日德在二戰前後的急速經濟發展勝於英美,可能便反映它們的制度優勢。可惜的是,日本銀行與財閥體制毀於上世紀90年代的亞洲金融危機,大銀行破產,合併和股權被美國收購。究其原因,可能不是日本銀行體制的問題,而是亞洲金融危機前後美國對日本經濟金融政策的干擾。南韓面對同樣打擊,卻因政府與社會放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干預,保留部分大銀行與企業集團,在危機之後逃避了日本式的體制崩潰和經濟停滯。
同樣地,德國銀行受到2008年金融海嘯的衝擊,連續地受到美國政府的懲罰,但仍頑強地抗拒,與來自美國的金融自由化攻擊抗爭,雖露敗迹,還可抗衡。
英美的股市體制幾經危機,英國本地銀行盡失,全被外國兼併;美國銀行因投資、投機比重大,在股市房地產市動盪的今天,也風雨飄搖。
中國金融強國之路,要好好總結發達國家的成敗經驗,才有機會在眾多發展中國家金融失敗例子中突圍而出,並借此確立中國式金融體制模式。不過,中國金融學的教育科研少有從歷史研究、認識發達國家金融成敗的經驗,只依美國教科書的主張,可由此發展成金融強國嗎?銀行去國營化,把大銀行分拆為中小銀行,把商業銀行變成投資銀行?或改以股市為主?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