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推廣生態旅遊 毋須大興土木

蘇隽彥(右)認為發展生態旅遊前提是不損自然環境。 蘇隽彥(右)認為發展生態旅遊前提是不損自然環境。
蘇隽彥(右)認為發展生態旅遊前提是不損自然環境。
【本報訊】港府最新《施政報告》續提「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涵蓋水口、石壁、長沙及貝澳一帶,當局打算利用當地天然和歷史文化資源,令訪客與大自然拉近,感受多元化的休閒康樂體驗,惟至今未有列出具體發展的方案。有市民擔心發展會令環境面對更多的傷害。環保團體則指,水口等地的生態資源本來已豐富,毋須再建設康樂設施,以免破壞原有生境,只需興建洗手間等的基礎設施和簡介生態環境的資訊展板,以及派員駐守管理。
市民劉小姐早前在水口灣一帶旅遊,期間見到眾多較少見的生物,例如馬蹄蟹、蟹、魚,感嘆「一切都好神奇」,每種生物都會捧在手上仔細欣賞,又害怕踐踏到牠們,「不出來看不知道大自然這麼神奇」,認為該處值得推廣,令更多人能親身踏進泥灘上感受大自然。
但她擔心愈多人到訪,愈會破壞生態環境。她指現時已見眾多掘蜆、露營的遊客留下垃圾,例如見到有膠袋被鈎在紅樹林上,慨嘆大自然提供珍寶,但人類卻以垃圾報答,因此主動執垃圾,並收集小量沙泥製作藝術品。
保育團體倡控制人流
WWF香港分會海洋保育經理蘇隽彥亦認同發展生態旅遊,但認為前提必須不損害生態,因此當局必須先研究當地生態的承受能力,並根據數據及參考外地經驗制訂入場措施,例如控制人流及掘蜆數量等限制。他又認為水口的生態資源豐富,毋須額外興建設施吸引旅客到訪,只需改善配套,例如興建洗手間等,以及豎立告示板等,介紹水口的生態環境資料、提醒遊客愛護環境及注意事項等,並派員監察及限制入場人數,毋須大興土木,擴闊道路,避免反損環境。
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高級項目及保育主任羅卓文則認為,生態旅遊重點不止消閒,更要有教育意義,令訪客深入接觸大自然後愛護環境,因此當局可邀請非牟利團體舉辦導覽活動,亦宜邀請村民共同發展地區經濟。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