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詞有理:捧殺印度
近期以來,唱衰中國經濟已成為西方主旋律。標普全球(S&P Global)日前發表一份報告,指隨着中國經濟放緩,亞太地區主要成長引擎將轉移至南亞及東南亞,並由印度帶領亞太區的增長。很明顯,這又是刻意抬高印度、貶低中國的老套路,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印度想取代中國成為地區主要成長引擎,恐怕只是一廂情願,起碼在可見將來都是不可能的任務。
早在十幾年前,西方就開始吹捧印度,形容為「中國2.0」,試圖打造成新的世界工廠,結果呢?多年下來,印度與中國的距離不但沒有縮小,反而不斷擴大。目前印度GDP還不及中國的五分之一,僅以最近3年計,中國GDP增加3.8萬億美元,印度只增加0.54萬億美元。而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字,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4.9%,印度只是15.4%,兩者根本不可同日而語。標普報告指印度將帶領亞太地區的增長,不知從何說起,也許將來會有這一天吧,但不知是哪年哪月的事。
西方吹捧印度的主要理據是「人口紅利」,其實這並不能說明任何問題,如果人口多就能成為經濟強國,世界上怎麼還會有這麼多發展中國家?西方又怎麼可能成為發達社會?真實情形是,印度成年人文盲將近3億人,近半人口沒有完成初中教育,工人平均素質遠不及中國。更何況,無論是基建設施,還是產業鏈和供應鏈,印度都無法與中國相提並論。
近年美國大搞脫鈎斷鏈,部分外資企業從中國撤往印度,雖然可以降低人力成本,卻要面對各種無法預料的問題,往往得不償失。蘋果公司行政總裁庫克早前宣稱,在中國市場銷售的最新型號手機並不是印度製造,而是中國製造,可見印度產品的質量始終令人難以放心。
正如有人形容,印度體質虛弱,無法扛起世界工廠這面大旗。這不是歧視,而是事實。儘管印度政府雄心勃勃,夢想建成世界一流強國,甚至要把21世紀變成印度世紀,但夢想歸夢想,現實歸現實,印度不先解決體質虛弱的問題,一切都是空談。不是說印度永遠不可能成為世界一流強國,也不是說印度永遠不可能超越中國,而是說必須腳踏實地,不能盲目自信。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西方的吹捧往往不懷好意,印度應有自知之明,懂得分辨何謂捧殺、何謂棒殺。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