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長者擬跨境安老 着重就地醫療服務
倡打造港式小鎮 住院設五千元補助金
香港人口高齡化日益嚴重,有關安老措施宜早作部署。立法會昨日通過由議員李世榮提出的「加快落實粵港澳大灣區跨境安老規劃」的議員議案,建議政府優化現行的跨境安老措施。他引述國務院全國人口普查,指2021年在內地居住的港人有37萬,對比2010年的23萬人,增長率近六成。他說今年9至10月,其所屬政黨向724名長者進行電話調查,發現有三成六受訪者表示,有考慮回內地安老,然而約一半受訪者表示最關注醫療問題。
李世榮認為,讓長者就地醫療是重要的,期望為長居內地的港人長者增設住院補助金額,每年上限5,000元、醫療券的適用範圍擴大至住院和日間手術、醫管局可考慮擴展遙距服務,容許輕症或病況穩定的長者遙距診症,再安排藥物送抵服務,並須制訂一套符合港人長者的服務質素認證制度,包括院舍人員的資格、藥物管理、硬件設施等。他又提倡倣效房協長者屋概念,研究在內地興建港式的安老小鎮,為中產長者提供另一種選擇。
議員鄧家彪指內地安老機構質素普遍較高。相較香港院舍的概念是床位,內地院舍的概念則是房間及退休村。鄧指目前有17,620名長者居住香港私院領綜援,每年耗27億元,若金額同樣用於內地院舍,生活環境應更好。議員簡慧敏則指現時有廣東和福建計劃,讓65歲或以上長者選擇移居粵或閩,然而受兩地法規限制,有關津貼款項政府只能轉帳至長者的香港銀行帳戶,對長居內地的長者甚為不便。
議員謝偉銓則認為,政府的政策是「居家安老為主,院舍服務為後援」,跨境安老只是一個選項。切勿讓內地的居民覺得,香港將基層長者推回內地,享用由內地政府所補貼的安老服務。有關福利可攜、服務過河同醫療互通的主張,謝表示原則上支持,但不能忽略對公共財政的影響;容許院舍照顧券、社區照顧券同長者醫療券跨境可用,亦要解決如何避免欺詐和濫用等問題。若能善用市場力量,鼓勵有經濟能力的中產長者移居大灣區內的養老社區,以及協調香港長者在內地的醫保安排、加強樂齡科技、建立長者社區支持體系等,就不會大幅增加社福開支,亦有助改善長者生活。
研津貼轉帳至內地戶口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回覆指,推動跨境養老既可紓緩香港養老的問題,亦可將相關專業、經驗和標準帶回內地發展養老事業,可謂雙贏方案。對於津貼款項可否直接轉帳至港人長者的內地銀行戶口,當局會檢視可行性,以及諮詢金管局和財庫局的意見。孫表示政府已向樂齡科技基金注資20億元,即使家居安老的長者也可受惠,而長者社區服務券亦可用來租借樂齢科技產品,多方面推動科技的應用。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