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明愛醫護求其 漏供氧氣病翁枉死

醫護人員在病人轉抵深切治療部時,才發現氧氣樽氣閥在運送期間未有開啟。(袁志豪攝) 醫護人員在病人轉抵深切治療部時,才發現氧氣樽氣閥在運送期間未有開啟。(袁志豪攝)
醫護人員在病人轉抵深切治療部時,才發現氧氣樽氣閥在運送期間未有開啟。(袁志豪攝)
等入ICU治腸阻塞 揭5分鐘未開氣閥
明愛醫院爆嚴重醫療事故,醫護運送79歲病翁往深切治療部期間無開氧氣樽氣閥,病人無氧氣供應5分鐘,終搶救不治。醫院管理局與明愛醫院高層昨日召開記者會,對於事故原因、監管疏漏及何人問責等均沒有答案,只稱已成立根源分析委員會跟進事件,約需3個月調查,個案已呈報死因庭,至於涉事的一名眼科醫生及兩名護士仍然照常上班,暫無人停職。病人組織批評院方及相關人員無吸取過往教訓,不排除事件涉及人為疏忽。醫護疑「擺烏龍」無開氧氣樽早在2018年已發生過一次,事後醫管局的調查委員會曾作出多項建議,惜再發生類似嚴重事故,本港公共醫療安全水平堪憂。
入院時清醒 原定做白內障手術
明愛醫院行政總監屈銘伸昨日表示,該名79歲男病人原定在前日進行右眼白內障手術,因自身慢性病問題,於周一(11月27日)提早入院,病人約於30年前曾接受胃潰瘍及疝氣手術,入院前一星期曾表示覺得不適、作悶作嘔,但入院時清醒,直言病人本身情況較差,出現腸阻塞及細菌入血。
周二(11月28日)凌晨3時,病人表示肚痛,獲處方紓緩治療藥物,其後情況一直沒見改善。至9時,醫生巡房發現他神志不清,血氧飽和度更跌至88%,醫護人員隨即為其供氧,隨後血氧回升,但之後情況轉差,至11時決定將病人轉往深切治療部,由一名眼科醫生及兩名資深護士負責運送。
轉房期間 逾5分鐘無吸氧支援
屈續稱,病人於11時10分離開8樓病房,轉至5樓深切治療部,離開時血壓及血氧量穩定,但運送期間血氧飽和度由94%跌至80%,醫護人員隨即加大供氧度;至11時15分到達深切治療部,醫護人員接駁床位固定氧氣設施時,才發現氧氣樽氣閥在運送期間未有開啟。病人於11時17分出現心率不正常、心肺功能失效,於12時50分搶救無效離世。根據院方公布的時序推算,老翁於轉房期間估計逾5分鐘沒獲吸氧支援。
屈銘伸又指,病人於深切治療部期間,醫護人員曾為其插喉供氧,發現有嘔吐物,亦出現細菌入血情況,血液種菌檢查發現兩種與腸道有關細菌。
責任待查 涉事3醫護照常上班
被問及今次漏開氧氣樽責任誰屬,屈銘伸表示,院方將個案呈報死因裁判官跟進,將成立根源分析委員會調查事件,約需時3個月調查,而負責運送病人的3名醫護人員均具10年以上年資,現仍如常上班。他強調現時未釐清事件來龍去脈,未能回應責任問題。九龍西醫院聯網總監羅振邦則表示,如經調查後發現有醫護人員在醫療程序上處理不妥當,會按人事程序處理。氧氣樽氣閥開啟如此重要,但屈稱,明愛醫院目前使用的氧氣樽並無警示提醒醫護人員開啟氣閥。
瑪嘉烈醫院及仁濟醫院深切治療部主管蘇栩頎介紹,使用氧氣樽前,要檢查有否足夠氧氣量,之後開氣閥及調校流量,有氧氣輸出時會有氣流聲,但有時因氧氣殘留,即使未開啟氣閥,亦會發出氣流聲。他強調,運送病人前須按步驟作出檢查,運送期間亦要監察維生指數。
九龍西醫院聯網服務總監(質素及安全)張偉文指有提供相關訓練予醫護人員,亦有清單供跟進檢查,目前院方已於氧氣樽上掛提示卡,需操作氧氣樽之醫護人員亦要向主管示範,確保使用流程正確。他表示,已計劃添置智能氧氣樽,預計明年起取代部分現有氣樽。
病人團體表示,氧氣樽屬常用及不複雜的器械,質疑醫管局內部缺乏監察。病人團體表示,氧氣樽屬常用及不複雜的器械,質疑醫管局內部缺乏監察。
病人團體表示,氧氣樽屬常用及不複雜的器械,質疑醫管局內部缺乏監察。
病人於深切治療部期間,醫護人員曾為其插喉供氧,發現有嘔吐物,亦出現細菌入血情況。病人於深切治療部期間,醫護人員曾為其插喉供氧,發現有嘔吐物,亦出現細菌入血情況。
病人於深切治療部期間,醫護人員曾為其插喉供氧,發現有嘔吐物,亦出現細菌入血情況。
明愛醫院醫護運送病人期間無開氧氣樽,79歲病翁無氧氣供應5分鐘,最終搶救不治。明愛醫院醫護運送病人期間無開氧氣樽,79歲病翁無氧氣供應5分鐘,最終搶救不治。
明愛醫院醫護運送病人期間無開氧氣樽,79歲病翁無氧氣供應5分鐘,最終搶救不治。
病人住院及搶救時序病人住院及搶救時序
病人住院及搶救時序
院方已於氧氣樽掛上提示卡。院方已於氧氣樽掛上提示卡。
院方已於氧氣樽掛上提示卡。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