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關注學生自殺 根源解決問題

誰會想到,一些大好年華的學生,他們尚未好好體驗人生,就以自殺的方式去結束自己的生命,何其哀哉也。教育局日前回覆立法會書面質詢時表示,今年截至10月,全港懷疑自殺身亡的中小學學生個案有27宗(警方數字為37宗);相比2020至2022年,數字有明顯上升的趨勢,局方估計是受疫情及復常後學生需面對較大的挑戰所影響。
機不離手 抗壓力弱
數據顯示,有近七成自殺身亡個案都沒有相關病史紀錄,九成沒有社工跟進。一個人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某程度是違反人類求生的天性,通常這些人的負面情緒經過長期的累積但沒有得到處理,很多自殺決心很強的人未必會顯露自殺意圖,而明言有自殺念頭的往往被身邊人忽略,最後釀成慘劇。
從結果來看,現時推行全校參與,透過普及性、選擇性、針對性三個層面促進學生的精神健康策略,顯然是失敗的,未能從中發掘隱蔽個案,造成悲劇不斷上演。醫衞局最近回應,教育局和社署正研究設立以學校為本的三層應急機制,先由老師和學校社工盡快識別有較高自殺風險的學生,及時介入支援。但筆者認為,要負責教學的老師再負擔識別工作,這是不是一個最好的安排,需要再論證;應從根源着手,解決學生自殺的問題。
作為一名社工,筆者認為應從青少年個人心理健康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說到底,為甚麼青少年的抗壓力會變弱?自殺的人通常會說生無可戀,用心理學理論去解釋,筆者認為這一代人的依戀關係出現很大的問題,用大白話來說,就是人情冷暖關係疏離。現時很多年輕人,他們最親近的可能不是親人、朋友或師長,而是每天機不離手的電子和通訊產品。
這一代的青少年成長於手機世代,而由於香港家庭教育的長期缺失,很多家長沒有正確的育兒親子技巧,加上工作太忙,有些家長習慣用電子產品當作打發子女的工具,出現嚴重的「電子奶嘴」現象,導致不健康的依戀關係。先佔型依戀的孩子,通常自尊感和自信心較低;冷漠型依戀的孩子,則過分自我依賴,面對壓力時不懂尋求他人的情感支持。到了他們成長的兒童及少年期,正好碰上3年疫情,長期戴着口罩,正常的校園生活、社交和興趣活動大減,令青少年與同輩交朋結友的機會減少,知心友沒幾個,就更加寄情於電子產品和網絡世界。同時,網上行為往往失去基本規範,「網暴」情況經常出現,而家長和學校往往不容易知悉青少年被網上欺凌。這些家庭關係疏離、朋輩關係薄弱的青少年,一旦面對生活不適應和人際關係的問題,沒有得到及時的紓緩,就很容易想不通,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
筆者建議,必須正視兒童及青少年濫用電子和通訊產品問題,從家庭教育入手,青少年期以藝術、體育等為介入策略,加強實體上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建設有人情味的社會,建構青少年健全心理。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