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AI分析處方抗生素 省人手 加快進度

賴偉文表示,多重耐藥性細菌感染者一般無病徵,難以察覺。(洪芷晴攝) 賴偉文表示,多重耐藥性細菌感染者一般無病徵,難以察覺。(洪芷晴攝)
賴偉文表示,多重耐藥性細菌感染者一般無病徵,難以察覺。(洪芷晴攝)
3種多重耐藥性細菌 需特別留神
抗生素是治療細菌感染有效藥物,但有細菌因變異而出現「多重耐藥性」,可抵禦多種常用抗生素,令本來可有效治療病患的抗生素將變為無效,增加治療難度。醫院管理局指出,新冠疫情過後,多重耐藥性細菌的感染個案雖逐漸平穩,惟仍有3種相關細菌需特別關注,明年一月起,該局會利用人工智能(AI)分析對患者的抗生素處方,並根據分析結果提醒醫生審核處方,節省人手處理的時間。
醫管局最新數據發現,本港耐藥性金黃葡萄球菌(MRSA)病例數字一直居高不下,每年新增約9,500宗個案,料今年亦有一萬宗相關感染。另外,自2013年出現耐萬古霉素腸球菌(VRE)群組感染後,近年再有上升趨勢,由2018年發現約30多宗,攀升至2023年的逾140宗;而有多重耐藥性的耳念珠菌於2019年6月在本港出現首宗個案後,個案數目一直有顯著增加,2023年截至10月31日共發現逾300宗新增個案,整體感染率為2%。
當局加強查找耳念珠菌隱性個案
醫院管理局總感染控制主任賴偉文表示,3種細菌中,耳念珠菌尤惡,90%耳念珠菌對常用的抗真菌藥物如氟康唑、兩性黴素B有耐藥性,有效抵抗此真菌的藥物所剩無幾。與其他念珠菌相比,耳念珠菌生命力頑強,即使42度高溫、10%鹽水亦未能有效消滅,全球暖化更是有利此菌生存。一般帶菌期長達8.6個月,可在皮膚上繁殖或形成生物膜,並存活於環境中數周至數月,10%帶菌者更會出現入侵性感染,例如尿道炎等。由於多重耐藥性細菌感染者一般無病徵,難以察覺,更有機會併發一般大腸桿菌的病徵,如尿道炎或引發敗血症等,不潔食物或接觸污染是感染主要途徑。
明年一月起,醫管局會以人工智能升級抗生素導向計劃,以臨床數據電腦分析病人感染何種細菌,分析現時為病人正處方的抗生素是否恰當,抗生素覆蓋範圍為美羅培南(Meropenem)。先導計劃會先於威爾斯親王醫院及瑪嘉烈醫院試行,並於3月起分階段擴大抗生素覆蓋範圍,在全港17間急症醫院使用,屆時將會覆蓋更多藥物。賴偉文解釋指,以往醫院做法是靠微生物科、傳染病科醫生、藥劑師「人肉」覆核強效抗生素處方是否合適,若不合適,會向相關醫生提供建議,花費人手及時間,而新做法利用人工智能則可減省不少程序,有利於整體監測。
另外,當局為加強查找耳念珠菌隱性個案,在院內感染個案被隔離後或群組感染後的6個月內,會對受影響病房的安老院院友進行出院篩查,病人經採集樣本後才可出院。當局又會為曾出現耳念珠菌群組感染的醫院,於冷氣出入口定點監測,定期抽檢不同病房。賴偉文提到,2019年本港出現首宗耳念珠菌個案在九龍西醫院發現,其後個案亦集中於九龍區的醫院出現,故當局亦有安排抽檢60間九龍中及九龍西聯網地區內,從未出現帶有此菌的安老院舍,進行一次性採樣。至於除菌計劃方面,醫生會為耳念珠菌出院患者,及已返回安老院舍的院友處方為期3個月的除菌療程,包括使用含有麥盧卡蜂蜜的沐浴露及服用特定的益生菌。記者洪芷晴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