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揭發病機制 抑葡萄膜炎來犯 中大新療法護眼

朱偉傑(左二)表示,中大最快於一至兩年內開展先導計劃,找約50名病人率先試驗新治療。(阮子鏗攝) 朱偉傑(左二)表示,中大最快於一至兩年內開展先導計劃,找約50名病人率先試驗新治療。(阮子鏗攝)
朱偉傑(左二)表示,中大最快於一至兩年內開展先導計劃,找約50名病人率先試驗新治療。(阮子鏗攝)
現有註冊藥物能斷「信號」 副作用可控
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是一種由眼球內組織發炎引致的眼疾,嚴重可導致患者永久失明,惟目前並沒有較為有效的根治方法。中文大學醫學院昨日公布,院內研究團隊成功發現葡萄膜炎的發病機制,以及發現部分現有註冊藥物可抑制葡萄膜炎,日後有望成為新治療方法。研究結果已在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通訊》發表。
目前用類固醇恐併發症
研究團隊表示,葡萄膜炎成因可分為感染性及非感染性,後者大多數沒有確定病因,長期可演變成自身免疫疾病,常見症狀包括紅眼、疼痛及視力模糊,目前以類固醇為標準治療方式,但對部分患者並不奏效,長期服用下更會引致併發症,加上二線治療包括生物製劑等,亦無法保證療效,故正迫切需要尋求新的有效治療選擇。
團隊利用實驗小鼠模型,模擬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患者,發現生物路徑GHRH,可以誘致病細胞Th17分化過程出現失調,從而激發炎症細胞因子產生,最後演變成葡萄膜炎。而通過利用GHRH抑制劑抑制該路徑的訊息傳遞,可減少Th17細胞數量,從而抑制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但由於有機會抑制患者正常生長及發育,故在臨床應用上存在困難。不過團隊已另鎖定一條名為JAK-STAT3的下游信號通路,發現有已批藥物可抑制該通路,有助進一步開放新治療。
冀兩年內開展先導計劃
中大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研究助理教授朱偉傑表示,適用於新治療的一系列新發現藥物,均正應用於醫治其他炎症,譬如銀屑病、類風濕關節炎等。他指,患者服用後的副作用,包括會出現免疫系統抑制或血液凝固,對心臟有些少影響。
他又指,新療法成本預計與現時的類固醇療法相若,中大最快將於一至兩年內開展先導計劃,找約50名病人率先試驗新治療,測試成效;長遠則希望可以在未來10年內推出新療法醫治葡萄膜炎病人。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