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自成一家:習拜會成果難長久維持

中美元首在時隔一年後再次會晤,會後達成了20多項共識。不少評論認為這反映兩人的對話極富成果,但更多人相信這次習拜會並沒有實質性的進展。我們應該相信哪一方的看法?在國際關係學科領域,許多學者喜歡從人、國家以及體系三個層面解讀戰爭爆發的成因。我們不妨也從這個最經典的國際政治的分析模式,對習拜會後的中美關係走向作一番解讀。
就個人層面而言,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事事以美國優先為最大考量,任內後期對中國的打壓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彷彿想置中國於死地。相比之下,拜登是著名的溫和派,對華政策的基調是競爭,但同時也期望雙方可以管理競爭,防止演變為新冷戰。拜登的對華戰略相對而言會是北京比較接受的。
但從國際體系的層面來看中美關係,就未必可以太樂觀。從人類歷史可以看到,當一個新興強國挑戰現有大國的權力體系,尤其是接近霸權國的對等地位之際,往往會引發一場大規模戰爭,如此往復循環。只有最近一次有關世界霸權的權力轉移,由於美國和英國同為民主國家,才出現和平權力轉移。但中美是意識形態截然不同的國家,兩國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衝突基本上已無懸念。
所以在國家層面,近年美國政府的國家戰略已視中國為全方位競爭對手,對華強硬是兩黨為數不多的共識之一。美國國內的主流智庫和民間對華態度也是競爭甚至敵對。這些都不可能在短期或者因為某些個人因素可以翻轉。拜登縱使有心緩和中美關係,在這種氛圍下也只會被客觀環境裹挾。所以,此次習拜會充其量只能讓中美關係暫時不再滑向更谷底。隨着台灣和美國大選即將到來,兩國在短暫的休兵後很有可能又會再起波瀾。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