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63%男士為保面子 焦慮抑鬱拒求醫

63%受訪者指不會向社福機構或專業人士求助。 63%受訪者指不會向社福機構或專業人士求助。
63%受訪者指不會向社福機構或專業人士求助。
手機App自學自療課程 助減壓脫困境
社會上或對男士求助有污名化標籤,因此並非人人都自覺精神不健康而主動求助,令到有需要的男士卻步。有機構藉昨日國際男士日,公布一項調查發現,31%受訪者可被定義為中度及嚴重精神健康風險人士,而63%人指不會找社福機構或專業人士求助,怕被人看不起等。機構指受限於刻板印象和服務宣傳不足,男士欠動機及知識尋找協助,期望透過推出手機應用程式,向怕尷尬的男士提供互動式「自學自療課程」,以及在線上提供專家輔導。
香港心理衞生會在今年1月至9月期間,透過網上及電話訪問1,837名成年男士,透過健康問卷分析他們的精神健康狀況。結果發現,31%受訪者可被定義為中度及嚴重精神健康風險人士,包括9%的受訪者具嚴重精神健康風險。當中接近60%為35至54歲的中年男士,即需要考慮提供臨床介入服務作支援。
調查又發現,有34%受訪者有較高的焦慮症風險;有27%有較高的抑鬱症風險。該會表示,受訪男士最常面對來自工作、經濟、健康、家庭的壓力。不過,63%受訪者稱不會找社福機構或專業人士求助,怕會被人看不起、認為求助是脆弱的表現,又或會感尷尬;亦表示不知道如何或在哪裏獲得幫助,直至事情很嚴重、不是可以他可以處理等的情況下才會去求助。
盼消除求助污名化標籤
該會表示,去年底至今,共接獲49位男士求助,當中12%表示在接受服務前曾有過輕生念頭,情況令人擔心。他們期望能消除對男士求助的污名化標籤,及華人社會中的性別定型等,令更多男士主動求助。而該會亦推出手機應用程式供怕尷尬的男士,提供互動式「自學自療課程」;用戶亦可預約社工或臨床心理學家作線上輔導;或於討論區上分享生活大小事,釋放壓力。
35歲已婚的Eric表示,曾經連續4個月身體容易緊繃,常覺得肚子不舒服,心跳加快,不能專注工作,影響生活。他提到工作上面對沉重壓力,與上司溝通都消耗大量的精力。工作不如意令他身心受損,自信低落,得到關注組織輔導支援後,才能重新認識自己,並改善與上司的溝通,走出困境。
香港心理衞生會研究發現31%受訪男士精神健康不佳。(葉名軒攝)香港心理衞生會研究發現31%受訪男士精神健康不佳。(葉名軒攝)
香港心理衞生會研究發現31%受訪男士精神健康不佳。(葉名軒攝)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